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引导少年儿童真正理解劳动的精神、奋斗的意义,3月9日,海安市墩头镇中心小学“文化传承组”的少先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甸上号子传习所”寻劳动号子。
刚到这儿,队员们就被大大的导向牌深深吸引。眼尖的队员一下子就发现了导向牌上的logo整体酷似一个“甸”字。讲解员吕培杰告诉队员们,这个logo融入了白甸、红船和号子三种元素,寓意深远、一目了然。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了红军长征路线,知道了红船精神。水乡革命史、水乡群英谱、水乡旖旎风光,在一个个镜头中,队员们感受着水乡人民自强不息、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精神。
水乡号子王——张宪武爷爷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初心墙,给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水乡号子的由来和名称。原来,在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它们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什么韵律,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辅导员老师告诉队员们,劳动号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大家听了,连连点头。
张爷爷还向队员们介绍了家乡常见的号子:车水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挑担号子、抬草号子、连枷号子、栽秧号子、打鱼号子、排斧号子等,并为队员们现场演唱了各种号子。高亢的号子,铿锵的旋律,激起队员们的阵阵掌声,大家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在张爷爷的带领下,队员们也唱起了号子,“号子如歌尽情地唱啊,嗨呀嗨,哼啊呀的嗨,满场都是黄金谷,有的吃有的穿睡得着觉……”嘹亮的歌声在传习所上空久久回荡,传承的热情在队员们心头久久激荡。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裴桂荣爷爷自豪地告诉队员们,《车水号子》经过张宪武爷爷的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了适合舞台演出的号子音乐,采用无伴奏合唱,音调铿锵、律动感强,激情豪迈、响遏行云,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他还搜集整理了《打场号子》《打鱼号子》《栽秧号子》等号子系列。十多年来,水乡号子在省内巡演达到160多场,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现在,白甸镇已成为南通市特色文化(号子)之乡。
号子精神不朽,奋斗意义永存。此次寻访活动让队员们真正了解了奋斗的含义,大家纷纷表示,不仅要保护和传承好家乡文化,还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