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2

07-27

10:27

来源

江海晚报

他用绝技还原宫廷珍品

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许多人关注到文物修复这个行业。南通有一位名叫易吴尉的年轻小伙,从事着古书画修复工作。近日,记者采访到易吴尉,他正在为国家图书馆修复一批明清时期的宫廷水陆画。


从选修课确定职业方向


易吴尉1987年出生在南通唐闸的东工房。从小他便对传统事物充满好奇,不仅对书画篆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京剧、昆剧也充满好奇,在上大学时便选择了贴近自己兴趣爱好的艺术品鉴赏与艺术品市场专业。


刚到北京上学,易吴尉觉得自己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给他授课的几乎是当时最好的老师。通史课是北大的史学权威张仁忠先生,文化概论是关立勋先生,书画鉴定是单国强、杨新、薛永年先生,书法是蔡梦霞老师……其间他还听了数不清的各类名家讲座,这些名师大家的传授让他对文物书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大二的时候,他对两门选修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是古书画装裱与修复,一个是古书画临摹。“选修课都是故宫老师来教的,我从小比较喜欢动手,最后竟把选修课学成了自己的专业。”易吴尉介绍,2008年奥运前,故宫很多古建都在修缮,他有机会进入乾隆花园、慈宁宫、太和殿等工地参观,受到了极大的心灵冲击和震撼,也是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埋下修复古书画的种子。


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技艺


“我第一次正式修复文物是在2009年,参与何香凝美术馆何香凝老人画稿的整理。”易吴尉说,前后几年时间他修复了画稿将近400多件。在此时期,他有幸获得向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专家徐建华老师请教的机会。徐建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书画修复领域的顶级专家。这次经历让易吴尉的修复技艺得到了提升。


2015年易吴尉参与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的修复。几年间,他修复贴落隔扇心上百件,为乾隆花园紫檀隔扇裱糊双面绣和芝麻纱上百件。易吴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修复一种叫“洒金蓝绢”的内檐装饰了。“这种装饰长期在古建筑中积灰、霉变糟朽、虫吃鼠咬,损坏严重,更要命的是绢面上厚重的矿物颜料经过两百多年的时间已经完全失胶,清洗的时候颜色会大片脱落,给文物造成破坏。”易吴尉介绍,清宫档案并没有制作洒金蓝绢的文字记载,他多次找到徐建华、郭文林老师请教商量,经过上百次的实验,最后用面团除尘局部干揭的方法把仅剩的30平方米蓝绢保护了下来,并回贴到了原处。易吴尉还用颗粒粗细相近的矿物颜料反复实验,掌握了胶的浓度、颜色的厚度、金箔的密度,复制出了近似原件的洒金蓝绢,将糟朽缺失的部分重新补上。


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自豪


2016年,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许多人关注到文物修复这个行业。“16年之前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这个职业,我们当时的从业者也非常少。”易吴尉感慨,现在许多学校都有文物修复专业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这样一份职业。


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大多为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缺乏统一标准。近些年国家推动传统技艺标准立项,易吴尉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争取到了书画修复技艺的标准立项,这个标准是书画装裱行业的第一个标准,也是故宫标准研究所成立以来第一个标准。


近期,易吴尉也正在为国家图书馆修复一批明清时期的宫廷水陆画。文物修复过程中,时常会处在长期高粉尘、高霉菌的作业条件下,这也让易吴尉患上了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每年的8月中旬便会发作。“我选择这个行业是因为热爱。”易吴尉向记者说道,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他多了一种为保存文化而努力的使命感,也为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


(陈子琪)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