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3

06-27

10:00

来源

江海晚报

三十载相伴,留下真情从头说

退休“老记”,见证《江海晚报》的砥砺前行、一路高歌;资深评报员,盘点起“晚报那些事儿”如数家珍;“金融人”和《江海晚报》风雨同舟、相知相守,结下一生不舍的缱绻情缘。26日,在《江海晚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这些珍贵记忆被一一拾起。


“人生三十而立。许多同时期创办的都市报已不存在,而《江海晚报》历经媒体融合‘考验’,依然人丁兴旺、薪火相传,不能不说是全国晚报中的一个传奇!可喜可贺。”这是江海晚报原新闻部主任、退休“老记”周健的肺腑之言。


周健认为,《江海晚报》风风雨雨30年,始终传承的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创刊,靠的是敢为人先的精神。从申请刊号、取报名、题写报头,贾涛根、范计春等老领导花费很多心血。我作为从日报转岗到晚报新闻采访部的第一位记者,往事历历在目。”周健说,“所谓‘敢为人先’不仅要人无我有,还要人有我先。晚报一创办就进入市场化操作,彼时,媒体之间竞争相当激烈。创刊第一天,恰逢晚报组织对南通市龙卷风灾情的专题报道,我与有关方面联系采访事宜时,收到的回复是:这种新闻你们晚报就不要抢了吧。怎么办?我没有气馁,转身深入灾情现场,以组合报道的形式成功抢占先机,开了晚报重大事件性新闻差异化报道的先例。”


“沉到最基层,看到天安门。”周健用一句形象化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语言,一语道破《江海晚报》用民生视角改变政务报道相对呆板的老面孔的秘诀。他说,简而不弱,打造更新、更活、更快,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成为《江海晚报》的第一要务。南方市场打假、崇川某副局长参与售卖假电器假烟、某大商场售卖假火炬鞋被曝光,时任启东市市长都推不动的假种子案……一起起爆款新闻都被《江海晚报》披露。


类似之事,不胜枚举。周健说,当年八仙城刚建,有关部门为排污管道走向问题扯皮,把一个好端端的商业街区搞得粪便污水横流,开不了业。晚报连续跟踪报道,在舆论监督下终解难题,让市民看到了媒体的力量!


周健特别提及,在“莫文隋”报道中,各家媒体遇到“没有结果”的瓶颈,晚报突破原来的“套路”,转向组织推动全社会学习凡人善举,形成更大的社会合力和影响力。


“突破地域限制,‘小报’也能同样拥有大视野和大格局。当年,《江海晚报》率先报道了长江挖砂破坏长江岸线引发的‘执法难’,引起省、市政府和国务院重视。报道首艘外轮在长江沉没被成功获救全过程,报道南通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首例换心和换肝手术。”周健回忆,“特别是《植物人醒来不是梦》的深度报道经《新民晚报》(含海外版)转载后,在欧美、东南亚国家等多地引发轰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首和《江海晚报》一路同行,周健深刻地体悟到《江海晚报》之所以能长盛不衰,能成为领导工作的抓手、执法部门的推手、老百姓的好帮手,离不开报社上上下下的努力,更离不开“敢为人先”精神的薪火传承!


“我是21世纪初加入《江海晚报》评报员队伍的。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一直是《江海晚报》等传统纸媒的忠实读者。我见证了《江海晚报》近20多年来,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为争取市场和读者,不断加强报纸的品牌建设、积极探索报纸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努力;也看到了社会各界对《江海晚报》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良好评价。可以说,《江海晚报》一路披荆斩棘,30周年战果辉煌。”作为《江海晚报》的资深评报员,戴芸视《江海晚报》如同家人,谈起“晚报那些事儿”,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江海晚报》善于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充分挖掘‘南通元素’来迎合读者,做到和党报重复而不‘重叠’,彰显自己的特色。我记得,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晚报策划了大型新闻行动‘晚报邀您看发展’,数百名读者参加、时间持续3个月,读者跟着晚报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赞,尽情享受南通城翻天覆地的变化之美、发展之乐。”戴芸对此印象深刻。


《江海晚报》坚持走创新之路,注重研究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与内容创意的有机结合,同样值得点赞。“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正在上演,晚报紧跟时代变化,在应对多媒体自媒体形成的严峻挑战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并把它作为报纸跟进报道的重要线索。为此,晚报新增了“朋友圈”“速览”这些信息爆棚的专栏,及时报道不同人群关注的不同焦点,留住和培养了各个层次的读者。”戴芸对《江海晚报》的点滴创意都看在眼里。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之际,等待报人的是浪急风高,甚至是惊涛骇浪。所幸,当下的《江海晚报》已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探索精神依然勃发、创新动力依然强劲。面对新形势下可能发生新的大事件、新的重大变化,《江海晚报》也必将上下求索、不断精进,以更好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给读者,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戴芸最后表示。


刚刚从中国银行南通分行副行长一职退居二线的高级经理张超,谈起多年来和《江海晚报》的难舍难分的情缘,感慨不已。


张超介绍,1993年1月2日,《江海晚报》第1期“试刊号”甫一与广大读者见面,一则“热烈祝贺中国银行南通分行长城信用卡交易额突破8亿元”的广告,就在二版醒目位置出现,成为《江海晚报》的第一个商业广告。


“南通中行荣幸地成为《江海晚报》的第一个广告客户。”张超回忆说,同一版面上,还有南通中行协办“中行杯”社会新闻竞赛的启事一并刊出,“南通中行以实际行动,支持晚报这一新生媒体的初创和发展。30年来,南通中行和《江海晚报》一路同行、携手并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直延续,并不断巩固和加强。”


人间最重是真情。南通中行和《江海晚报》的同舟共济、风雨相伴,亦是如此。


“30年间,一些和《江海晩报》紧密合作、默契互动的情景让我和我的同事们记忆深刻。2011年3月,一家网点配合公安部门成功破获歹徒持枪抢劫案件。晚报记者迅速到达一线,当时我也在现场。在排查清楚事实情况后,我在现场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发布。晚报全面客观地予以记录和刊出,包括银行人防、技防设施到位,网点员工处置果断、沉着冷静,并且勇敢追凶、为警方迅速抓获嫌疑人提供了关键线索。”张超说,往事历历在目,“当时,各种消息很多,也有对中行不利的说法。《江海晚报》的第一手报道成为后续多家媒体转载的依据,事件得到真实完整还原,中行避免了一次舆情危机,平安南通的特色也再次得到彰显。通过此次事件,我们看到了晚报人始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专业和担当。”


人生,难免有种种遗憾。张超说,他曾经有个“记者梦”,却与记者这一职业失之交臂。尽管现实表明记者这个职业并不仅仅拥有“诗与远方”,但“痛并快乐着”的职业属性依然是毕生的向往。所幸,作为一名通讯员,和《江海晚报》难舍难分的合作经历,以及由此相识的良师益友,也算圆了梦。


(记者周朝晖 张园)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