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故事:
吴玉兰,女,1957年2月生,如皋市吴窑镇三元社区居民。
2015年同村朱海林母亲身患癌症,耗尽家财仍无济于事,未久病故,前妻不堪家庭重负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家中只剩下他和他儿子。为了养活孩子,朱海林要出远门打工,可是孩子在家里又无人照顾,为此他一筹莫展。这时,作为婶婶的吴玉兰站了出来,主动提出抚养孩子。吴玉兰把家里孩子的房间收拾好,再加了一张床,翻出放在橱里的新被褥铺好,将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住到了一起。“孩子,从今天开始,这里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就是这样的一句承诺,开始了一段长达8年的陪伴。

侄孙到家里的时候还不满10岁,经历了亲生奶奶病故、母亲出走的沉重打击,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见人也不爱说话,总是默默地看着其他孩子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也许在他的心里,哪怕是责骂和哭闹,只要爸爸妈妈都还在身边,也是幸福的吧。侄孙的变化吴玉兰全部看在眼里,心里也很是着急,可是这么小的孩子,那些道理和劝解的话即使讲了,也不一定能明白。吴玉兰只能从生活的细节入手,穿衣吃饭、陪伴玩耍,让侄孙一点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其实,吴玉兰家的经济条件很一般,虽说只是多了一个人吃饭,但也是多了份责任、担当、辛劳。她说自己再困难,既然答应了侄子给孩子一个家,就要把侄孙照顾好。平时侄孙缺什么了,吴玉兰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上,哪怕自家孩子没买,也不能忘了侄孙。吴玉兰的女儿女婿也很支持她的决定,甚至为此取消了再生二胎的计划。
吴玉兰明白,爱孩子不是给他吃饱喝足就是好,真正爱孩子,不但是从生活上照顾好,更要注重精神食粮的补充。侄孙做了好事就认真地夸奖,但是犯了错误吴玉兰也会严厉地批评,像对待亲生孙子那样,不溺爱也不苛刻,就这样,侄孙渐渐地开朗起来。到了初中的时候,侄孙不愿意住校,吴玉兰也尊重他的选择,就算自己累点,每天起早给侄孙做早饭,不管刮风下雨都提醒女婿记得准时接送。
侄孙读了初中,同时也到了比较叛逆的时期。有一天从班主任口中得知,侄孙在班里不爱说话,还学会偷懒不写作业,偷偷玩手机,吴玉兰又惊又气。面对着沉默不语的侄孙,她想发脾气,可是她明白,此时打骂只会适得其反,便苦口婆心地跟侄孙讲道理,讲学习的重要性,讲自己对他的期望。经过两天的耐心开导,侄孙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犯,声泪俱下的一声“玉兰奶奶”让吴玉兰放下心来,也更坚定了好好抚养侄孙长大成人的决心。
每逢过年,家里再难,吴玉兰都会给孩子们买好新衣服,这样一晃就是几年。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令人心疼,家里的农活从来不让他干,只督促他好好学习,侄孙也很懂事,知道家里经济情况不理想,也非常节约。不仅如此,吴玉兰见朱海林家的房子破损了,便请人修缮,大门坏了,便帮他家换了个新的,她说,要帮侄子守好这个家。
“既然当初答应了,就要把孩子照顾好!”多年来,吴玉兰一直铭记当初的诺言,精心照顾侄孙,使侄孙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受过一点儿委屈,甚至得到的爱比以前家庭更多。承诺面前,她选择遵守,亲情面前,她用真心去滋养,她学问不高,但人格高尚;她默默无闻,却用最质朴的行动践行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