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黄华君现任海门区司法局城区司法所所长、海门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自2006年8月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关注民生、心系群众,主动参与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同时发挥法律专业优势,注重在调解过程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弘扬法治精神与理念,为维护辖区和谐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南通市十年调解光荣榜十佳调解员”,多次被海门区委、区政府嘉奖。
扎根基层 用专业攻坚啃硬
黄华君精通法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调解工作。他秉承“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的理念,既坚持依法依德调解,又尊重本地风俗习惯,注重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探索总结出了“换位思考法”“情景代入法”“背靠背调解法”等调解方法,是本地公认的调解能手和专家。
2010年,某开发公司与小淼(化名)因征地拆迁发生纠纷。从2012年下半年起,小淼及其家人多次阻挠施工,矛盾越来越深。黄华君接手该案后,调整了思路,通过迂回交流、换位思考的方式,和小淼不谈工作谈感情,不谈事情谈交情。逐渐,小淼的心结慢慢被打开,他们交起了朋友并建立起了信任。有了信任基础之后,交流开始变得顺畅起来,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这个十余年的“死结”终于被解开,理顺了它的轨迹。由于黄华君处事公道正派,不偏不倚,深受群众尊重,经他处理的矛盾纠纷无一反复,群众称他为“海门街道的老娘舅”。
自参加人民调解工作以来,黄华君参与化解各类纠纷调解1500余起,其中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近300起,涉及金额6000余万元,多次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或群体性事件发生。他所在的海门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被省司法厅、省人民调解委员会评为“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
以身作则 用坚持回馈期待
一年夏季,黄华君接通知某游泳馆内突发溺水致人死亡事件,他第一时间到场安抚好家属情绪,并联合相关部门对事发经过、事发地点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掌握。从一开始与当事人家属沟通协调,与现场负责人、派出所民警召集会议研究方案,到做通家属工作完成和解,派出所就成了黄华君临时的“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调解工作的热情。
“像这样的调解,根本停不下来,一步步抽丝剥茧,不能聊到一半就停下。如果他们走出调解室,可能思想一变,那我所有的工作都可能白费。”在从事司法行政工作17个年头里,黄华君几乎每天都要当这样的“老娘舅”,他的嗓子也在三年前因使用过度受损接受了手术。
那是在2020年初,辖区某企业发生伤亡事故。事故发生后,死者亲属从外地赶到涉事企业,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黄华君接到消息,立即赶赴现场,稳控安抚好死者亲属,随即启动调解程序。由于案件情况复杂、当事人情绪激烈,调解多次陷入僵局,场面十分紧张。他临危不乱,与死者家属单独多轮谈判沟通,突出专业水准、厘清责任划分,从当事人中情况最明朗的家属身上找到突破口。为这件事,他连续奋战了五天五夜,其间几乎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终于化解了这起事故。而此时他的嗓子也已沙哑到几乎不能发声。企业主和家属们都激动地握住黄华君的手,对眼里布满红血丝满脸疲惫的他连声感谢。
深化实践 用行动赓续薪火
黄华君始终把人民调解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行动,创新工作思路,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中积极运用调解方式化解民事纠纷,不断提升街道调解工作能力水平。
“调解水平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提升,其中最重要的是快速理清矛盾焦点,摸清当事人心理底线,让各方当事人都能感受到调解员的真诚、公正,以法为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促成各方互相理解、互相让步,尽快把矛盾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黄华君注重人民调解员的队伍建设,坚持高标准选人,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及时调整充实懂法律、有威望、调解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专职调解员,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形式,引导和帮助调解预备力量尽快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完善调解工作机制,建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会调解、善调解的调解工作队伍。
一次,根据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周报月报中汇总的长期未化解矛盾名单,黄华君组织调解力量,出发去某村调解一起土地承包矛盾纠纷。起因是几十户村民将一块土地共同承包给一个承包户,签订协议时约定十年,现已过去三年,村民想要涨价,承包户以应按协议履行为由拒绝支付高租金,便产生了矛盾。路上,黄华君听取各方前期调解的反馈,和其他调解员讨论案件重点。到现场,他建议大家各退一步:要么缩短剩余的承包年限,要么商量出一个折中的价格,给这场调解定下了主基调,同时也打开了其他调解员的调解思路。20多户村民和承包户一开始还各执一词,经过一个小时的耐心调解,最终初步达成意愿。
在日常工作中,黄华君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次,一名女士咨询婚姻家庭纠纷。见其左顾右盼难以启齿,于是他安排青年调解员引导其至办公室。与其交流中发现,这位女士虽然前来咨询离婚准备事宜,却对离婚态度摇摆不定,猜测其顾虑孩子可能受到伤害。最终他的猜测被确认。他耐心与其交流育儿经验,建议其从家庭氛围、经济能力、孩子的意愿等多方面考虑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慎重做出决定。后黄华君与前来学习的青年调解员分享心得:“矛盾纠纷的开始其实就是一个念头的转变。若能适当给当事人提供一些思路,让当事人自己权衡,就像这位女士的情况,有时候可以挽回一些尚有退路的家庭。”
“大家看到的都是我解决了多少重大疑难案件,但实际上我面对的更多是家长里短这种邻里纠纷。”调解无小事,踏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辞辛劳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正是人民调解员的职责所在。“赢得群众信任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奖励。”黄华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