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风”吹散后, 这里温情处处
2024-01-26 15:13:38 来源: 江海晚报

22日,屋外寒风凛冽,海安市墩头镇双溪敬老院内却暖意融融。在111房间,吹着空调,看着电视,84岁的张加兵老人悠闲自得,不时被电视中的精彩内容逗笑。因为早年患有麻风病,他的右腿已经截肢,但并未影响他的日常生活,“敬老院给我配了轮椅,每天都有护理员来打扫房间,食堂做的一日三餐也都送到我跟前,每个月还有780元的生活补助领,这样的好日子打着灯笼也难找啊!”张加兵老人说。


张加兵居住的双溪敬老院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海安市麻风残老院,是海安市唯一一家收养重度麻风病休养员的服务机构。目前,这里收治着麻风病休养员32人,平均年龄超过75岁,都是清一色无儿无女的麻风病愈后患者。除了夫妻,其余都是单人单间,配备独立卫生间、电视机、空调等,通过实施“亲情化照料、医院式护理、家庭式生活”的温馨管理,敬老院为这群特殊老人撑起了一片幽静安逸的“世外桃源”。


识字的张加兵是敬老院里最有“学问”的麻风病休养员,知道他爱看报纸,院长王爱华专门为他订阅了一份《海安日报》。午饭后,隔壁的几个老人来111房间串门,张加兵便开始了他的“义务劳动”——为大伙读报。


在敬老院里,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女儿”——54岁的护理员石建凤,她也是敬老院里最忙碌的人。“天不亮就起床了,从家骑电瓶车到敬老院,得赶在7点前把早饭送到每个老人的房间。”石建凤说,对于一些重度残疾的老人,除了送水、送饭外,还要帮忙洗脸、洗脚、洗衣服,甚至倒痰盂……最让她挂心的住302房间的姜如芝老人,因为一直卧床不起,一日三餐都需要她喂,还要定时擦洗身子、清理大小便。


临近春节,又恰逢“世界麻风日”将近,敬老院也比往常热闹了些。当天,海安市疾控中心为老人们送来了牛奶、米、油等慰问品。“春节假期,我们都会给老人们免费加餐,也有爱心企业家前来送温暖。”王爱华告诉记者,由于敬老院的隔壁就是双溪医院,老人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看病非常方便,院长杨月峰就是老人们的保健医生。


“每次来麻风村看望老人,看着他们平静悠闲地安享晚年,我也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当天,一同前来看望老人的市疾控中心慢性传染病防制科副主任医师马云说。在海安市,像双溪敬老院这样的麻风村共有6家,集中居住着100多名孤寡麻风病愈后患者,由卫健或民政部门进行集中供养,并且每月提供相应的低保补助,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于伴有畸残的休养员,市疾控中心联合省残联免费提供假肢和维修服务,联合村医试点开展上门溃疡护理,定期随访慰问,将实实在在的关爱送到这群特殊群体的心坎上。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麻风病,曾一度被“妖魔化”,患者往往皮肤溃烂、四肢畸残,让人避之不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通曾属于麻风病中度流行地区,而处于里下河地区的如皋、海安两县(市)则属于高流行区,患病率最高的年份为1967年,达54.7/10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治愈麻风病早已成为现实。1997年,全市以县为单位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并在1998年通过了卫生部的复核。


可以预见,随着最后一批麻风病休养员的老去,麻风村终将成为历史的产物。石建凤说,从2010年她到敬老院上班以来,就送走了几十个老人。“好几个老人临走时就是我陪在他们身边。我一点也不害怕,和平时一样帮他们擦洗、换衣服,让他们体体面面地离开这个世界……”说这话时,石建凤忍不住红了眼眶。在整理好情绪后,她走进212房间,恳请记者为她和92岁的麻风病休养员郭夕成拍一张合影。这名老人是敬老院里年龄最大的,双目失明的他面对镜头笑容满面,石建凤亲昵地将头靠在老人的肩膀上,笑得像个孩子。


(记者冯启榕 汤蕾)


[责任编辑: 朱剑 ]
苏ICP备09007541号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