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4

03-11

14:42

来源

南通日报

探索融合教育 放飞科技梦想

“同学们,今天挑战的主题是‘寻找手艺人’。机器人随机识别人脸卡片后显示并播报指定内容,显示与播报的格式为‘XXX,XX手艺人’……”在8日的人工智能社团活动上,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信息技术老师陈佳楠正为学生讲解本次AI实践课的要求。


该校初一学生顾茗喆听得目不转睛。从小学起他就对科技感兴趣,如今是人工智能社团的活跃分子。他说:“小学时接触的人工智能技术比较浅显。来到通中附校后,社团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比较专业,有很强的应用性。”


近年来,通中附校通过推动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初步建成天文地理、人工智能和艺术体育三大课程中心,相关工作获教育部肯定。前不久,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该校成功入选。


这是我市教育部门推动科技教育融合,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部分学校坚持科技与教育有机融合,在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等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为未来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率先探索,放飞科技梦想


一走进通中附校四楼的社团活动室,蓝色灯带次第亮起,节能又充满科技色彩。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优秀科技校长奖、优秀辅导员奖、蜂群舞蹈编程赛初中组一等奖、“领航杯”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人工智能项目一等奖……墙上琳琅满目的师生获奖证书,体现了这所学校近年来科技教育探索的丰硕成果。


2019年,通中附校正式办学。学校地处南通创新区,也是创新企业集聚的区域。如何办一所有特色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校,成为通中附校负责人冥思苦想的课题。


“我们说‘五育并举’,希望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近几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关注度很高,那我们能不能依托这些新技术为孩子打开一扇窗?”通中附校校长蓝寿军介绍说,在正式办学那年,学校明确了科学教育方向,率先设立了第一个机器人教室。并向全国选聘了4名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老师,把最新科技知识融入课堂之中。


“我们的科学教育有师资、有课程、有课时、有成果,孩子们学习的内驱力越来越强。”作为学校人工智能社团的首位指导老师,该校教学管理处主任任丽君见证了师生的共同成长。面对零基础的初中生,如何设置适合他们接受又能体现最新科技特点的课程,任丽君等4名老师花了很多心血。没有样本参照,她们只能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反映边讲边改;知识更新时,她们牺牲休息时间自学、参加培训,及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去。


“通过社团的学习和训练,我对人工智能有了系统的了解,也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目前在南通中学就读的朱锦州感慨,通中附校的学习让他受益匪浅,正是因为老师的指导和启迪,他才多次获得全市信息技术大赛一等奖。


目前,通中附校共设置了AI社团、AI+机器人社团、AI+无人机共3个人工智能社团,约900名学生参加,并研发了16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和近百课时的进阶课程。2022年,通中附校被评为“十四五”江苏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至去年底,已有数百名师生在全国及省市科技类大赛中获奖。


学以致用,播撒科普春雨


手握遥控器,科技指令随即转化为机器人的灵活动作,智慧交通智能车、丝绸之路百度智能车和英雄机器人自动识别、精准执行,让人真切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近日,南通大学张謇学院的“青芯智愿”科技志愿服务队送上了一场公益AI智能视觉盛宴,令参加的孩子们大呼过瘾。


“哇,太棒了!”“再来一次!”英雄机器人发射子弹,击中目标,引来现场一阵惊叹,孩子们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兴趣。操作机器人的是“青芯智愿”科技志愿服务队团支部书记徐权杰。他是南通大学张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参加服务队近两年。


“我们想利用所学专业做些科普,让更多孩子接触了解科技。”徐权杰腼腆地解释了成立服务队的初衷。队员们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黑科技FAST专项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赛等多个国家级大奖。服务队成立后,队员们以人工智能公益科普教学为主线,以机器人和软件编程为主要内容,为青少年提供科普讲座和体验活动。


2023年,南通大学张謇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顾豪杰成为服务队队长,组织队员们一起利用课余和寒暑假走进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志愿科普活动。他说,“科普志愿服务队促进我们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有了更高的专业追求。”


“除了专家导师团外,我们还配备了指导老师、邀请行业大咖为学生们提供助力,让科技兴国深入人心。”张謇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朱昱表示。


2022年,“青芯智愿”科技志愿服务队申报的项目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顺利结项,荣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三等奖。


科教融合,探索育人路径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量子信息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如何应变,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新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如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超越了人类现代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出不会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淘汰的人才?教育往何处去,教育自身该如何应变、求变?


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生命线,不断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1月,市教育局遴选认定了60所中小学为全市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联盟。未来三年,这60所学校将聚焦建立科学教育统筹保障体系、加强科学类课程建设、强化实验探究教学、拓展科学活动资源、实施学生多元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切实推进科学教育先行先试。


“我们要依托科技突破传统局限,创新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蓝寿军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资金、师资等支持,鼓励学校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推育人模式、育人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升级,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市找到“支点”。此外,要扎实抓好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涵养科学教育的“源头活水”。


“我们期盼有更多桥梁纽带,方便科技前沿的专家为我们提供指导,把最新最鲜活的科技知识带给学生们,让更多孩子有展示和提升的舞台。”任丽君说。


(记者 张烨 沈樑)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