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故事:今年62岁的张书萍是海安市曲塘镇刘圩村村民。2001年7月,张书萍的丈夫刘锦章因遭遇意外车祸,成为植物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张书萍不向命运低头,23年,8000多个日夜,她每天重复着翻身、清洗、拍背、烧水、喂饭等工作,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刘锦章奇迹般地恢复了基本的吞咽、言语等功能。张书萍用柔肩扛起生活重担,用行动诠释人间真爱。

一场意外,让幸福小家遭到重大打击
早年,由于丈夫刘锦章在四川承包养鸡场,张书萍一家是村里最早一批住上楼房、令人艳羡的对象,然而,不幸却突然降临在了这个三口之家。2001年7月,张书萍突然接到一通电话,“书萍啊,你老公出了车祸,不省人事,救护车正在送他去医院……”张书萍只觉当头一棒,顾不得接上还在学校准备放学的儿子,立马买票赶往四川丈夫所在的医院。一路上,张书萍默默祈祷,然而命运却没有对这个小家多加照顾。刘锦章头部重伤,生命垂危,经过三小时抢救虽然留住了性命,却成了失去语言、记忆、活动能力的植物人,昏迷不醒。等张书萍赶到医院时,只看到了躺在病床上毫无反应的丈夫,那一瞬间,张书萍的天都塌下来了,她甚至一度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但她知道,丈夫和尚未成年的儿子都需要她照顾,她要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庭。
自从刘锦章成为植物人后,为了给他治疗,张书萍花费了全部积蓄,看着周围邻居一个个建起漂亮的楼房,而自家房子却在风吹日晒中老旧的不成样,张书萍心里难免觉得酸涩。许多人劝张书萍放弃,但她始终不为所动,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她也要拼尽全力,因为她坚信丈夫一定会醒过来。
悉心呵护,用爱唤醒“植物人”丈夫
刚开始,昏迷的刘锦章没有意识,不能正常吃饭,张书萍只能精心准备营养均衡的蔬果,打成流食,通过胃管将食物打进胃里。丈夫的大小便只能在床上解决,常常弄得满身、满床都是,张书萍耐心地清洗,为丈夫换上干净的衣服。担心丈夫久卧在床会加快肌肉萎缩,就定期帮他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天气晴好的时候,张书萍便用瘦弱的身躯抱起比自己重30多斤的丈夫,将他放到轮椅上,推着他到户外散步、晒太阳。那个时候的张书萍,每天五点便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翻身、清洗、拍背、烧水、喂饭……为了更好照顾丈夫,张书萍选择到离家较近的鸡笼厂里打零工,每隔两三个小时便回家为丈夫翻身、拍背,就连晚上也睡不了一个安稳觉,隔段时间便要起来给丈夫喂水、翻身。就这样坚持了3年,刘锦章奇迹般的睁开了双眼,然而张书萍还没来得及高兴,便发现了不对劲,丈夫的眼睛虽然睁开了,但对外界的声音没有一点反应,只会呆呆地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张书萍立即找来医生查看,却得到一个令人无比惋惜的答案,刘锦章只是“醒”了,却仍然是一个没有语言、记忆、活动能力的“植物人”。
有了希望却无法得到的心情并不好受,然而张书萍却毫不气馁,为了能刺激丈夫的大脑神经,一有空张书萍就会给丈夫读报纸、听歌、看视频,和他聊聊儿子,聊聊以前谈恋爱的甜蜜点滴。就这样,又过了3年,在张书萍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刘锦章开始对外界的声音有了反应,不再像以前那样呆呆傻傻。
8000多个日夜,她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植物人”恢复意识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却给张书萍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常年卧床不动,刘锦章全身肌肉萎缩严重,骨头也变得异常脆弱敏感,慢慢恢复知觉的他只要在翻身和擦拭时稍微多用一点力气,便会不停哭叫,常常在半夜扰得邻居不得安宁。张书萍只能边轻声安慰,边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的帮他翻身、擦拭,原本十分钟就能完成的动作,现在往往要花上半个多小时。喂饭也成了一件难题,有意识后的刘锦章还没有恢复自主吞咽的能力,却又因为身体本能,对用注射器通过胃管将食物打进胃里的做法十分抗拒,常常将张书萍精心准备的食物打翻在地,张书萍只能耐下性子,边哄边喂。“准备食物也是一门学问,每天喂的饭不能太稀,太稀无法及时吞咽,会流的到处都是,又不能太硬,太硬会吃不进去,也不利于排泄。”在日复一日的照顾中,张书萍每天根据丈夫的状态调整自己的食谱和喂食方式,逐渐找到了一套自己的方式,成了半个“护理专家”。
为了让丈夫更快更好地恢复,张书萍每天拿着他们的结婚照还有孩子的相册为他讲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一遍遍教他最简单的表达方式,现在的刘锦章已经能用“嗯”“好”“不要”等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学会了用自己唯一还能动的右手拿着碗安静地等张书萍给自己喂饭。
提到张书萍的丈夫,邻居们纷纷感到惋惜,但又忍不住给张书萍竖起大拇指:“她是一个很坚强的人,23年来日夜守护,悉心照料,这样的精神真的很难得。”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伺候没有自主行动能力的残障人士,能坚持三五年已属难能可贵,可张书萍一坚持就是二十余载。她用点滴平凡传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用普通的双手创造出不凡的生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与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