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4

04-12

14:32

来源

南通日报

从非遗研学游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随着青年夜校火出圈,民众更多了解到非遗的文化和历史,激发出高层次的需求,其中,非遗研学游就承载了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向往。


非遗研学游,寓教于“游”,一方面可以感受非遗深厚的历史底蕴,开展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能走出校门,在非遗旅游中开阔视野。这种不可多得的成长体验,逐渐受到家长和孩子的青睐,成为青少年更愿意选择的课外活动。青少年触摸到非遗的肌理和温度,了解到非遗技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非遗的亲切感、喜爱度、理解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同样,非遗以研学游的方式来到青少年身边,也给非遗文化传承增添了活力。因此,“非遗+研学”“非遗+旅游”,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体现,有利于激发非遗市场潜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整合资源,非遗研学游才能行稳致远。南通非遗资源丰富,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更好地推动非遗研学游,就需要整合现有非遗文化旅游资源、数字技术资源,让非遗旅游更好赋能美好生活,促进非遗长久保护和利用。可以梳理蓝印花布、板鹞风筝、面塑、灯彩等更适合青少年上手操作的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引导青少年在体验中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情感。此外,我市在非遗保护方面已探索出成熟的数字技术模式,应运用好大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参照“河南非遗一张图”来制作“南通非遗一张图”,实现非遗资源“所见即所得”。还可以打造沉浸式数字非遗游戏互动体验场所,让青少年在数字化游戏闯关中获取和掌握非遗知识,为日后讲好非遗故事、做好非遗文化“小小传承人”蓄力。


加强融合,非遗研学游才能展现优势。非遗研学游的优势在于以文塑旅,参与者能得到文化旅游的全方位体验。去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就需要找准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首先,非遗平台融合迫在眉睫。江苏省文旅厅官网上月发布《关于公布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的通知》,确定60个项目为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其中我市的江苏凯利绣品非遗工坊、通州石港腐乳酿制非遗工坊、南通扎染技艺非遗工坊、南通西亭脆饼非遗工坊上榜。为此,应不断融合现有研学平台,结合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工坊、传承人工作室,制定非遗研学平台路线。特别是针对刚刚上榜的四大非遗工坊,要探索建立固定的研学游营地。其次,旅游平台融合要加把火候。可效仿浙江义乌佛堂镇的做法,佛堂镇融合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服饰、传统美食、书画、古玩等,打造非遗特色文化一条街。再次,加强非遗文创与生产制作技术融合能力,研发出具备本土元素的非遗文创品牌产品,使其更具审美力和性价比,让研学游参与者既玩得好又带得走。


定制课程,非遗研学游才能实现价值。非遗研学游近年才火起来,而家长们对游学从来都不陌生。游学市场乱象常常被曝光于大众视野,如收费缺乏统一标准、研学课程质量不佳、研学机构资质欠缺、学生安全无法保证等。因此,保证课程质量,是非遗研学游的首要目标。研学游组织者应打开思路,积极组织实践活动,比如让青少年通过调研、访谈非遗传承人,以此来进行非遗实践,在探究、设计、创作过程中锻炼青少年的非遗实践创新能力。可以学习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发特色非遗研学课程;还可以和外地博物馆等合作开展非遗研学定制课,进行跨市研学交流。


总之,非遗研学游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学习趣味,唤醒他们保护、传承非遗等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需要不断促进非遗研学游的创新发展,让非遗在研学和旅游中得到真正的活态传承。


(苏寻)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