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4

09-02

16:10

来源

江海晚报

离开家乡,用爱传播生命的光

“南通不见的故土,却和圭亚那是同一片天空。未曾相见的故人,做着却是同一样的梦。离开熟悉的故乡,救死扶伤是医者的荣光……”这是为第20期中国(江苏)援圭亚那医疗队而作的歌——《信仰》,由南通籍艺术家顾佳音作词、施耀作曲。


9月21日,这支由16名成员组成的援外医疗队即将踏上援圭亚那的征程,开启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集训4个月,队员破茧成蝶


今年4月,援外医疗队前往南京接受训练。“经过4个月短暂而充实的集训,我们破茧成蝶,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援外医疗队员,收获了完成援外任务的能力和自信。” 第20期中国(江苏)援圭亚那医疗队队长、南通一院麻醉科副主任杜伯祥回忆培训期间的点点滴滴,每天早上7点起床晨练,晚上10点就寝,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6月底,援外医疗团队的队友拿到歌谱,7月开始正式学唱,课程表中又多了声乐课。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兼针灸科副主任季炜鹏仅学唱了3次。“因为我晚上要上中医英语课,缺席了几次声乐课。”作为团队里的老大哥,季炜鹏的学习精神让队友们钦佩。


“除了公共外语和医学英语外,我还要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多学一门中医英语。学完真是脱了一层皮。”季炜鹏感慨,全英文的授课环境和中西医的语言壁垒对他来说可谓难上加难。于是,他只能给自己“加餐”,每晚学到凌晨一两点。不规律的作息和繁重的学习压力不仅让他陷入失眠,左耳甚至患上了突发性耳聋。为了加速治愈,接受治疗之余,他利用专业的中医知识给自己针灸。


所幸,4个月的集训让大家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目前,万事俱备,只欠吹向圭亚那的东风。


掌管全队的胃,后勤保障不能废


南通菜、川菜、湘菜……无论你喜欢什么菜系,出门在外统统都能满足你。来自南通滨江洲际酒店的厨师王强被大家尊称为“强哥”。强哥是团队的灵魂人物,毕竟掌管着全队人的胃。


民以食为天,吃得好才能干得好。为了让援外医疗队队员能够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王强也是做足了准备。到了那边如果有机会,他还想给当地医院的医生做中国菜,让当地人也见识一下中国美食的魅力。


来自南通百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陈旭飞和王强是搭档,两人一起买菜做饭。此外,基地安全保障、设备维修维护等后勤工作也由他俩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不容小觑。只有保证了后方安定,医疗队员在前方才能安心工作。


这是陈旭飞第二次援外了。早在2019年,他就跟着中石油的勘探船前往南极作业。此次前往圭亚那,陈旭飞表示:“没有心理压力,毕竟有过出外的经历,能代表国家援外还是挺光荣的。”


虽然不用接诊外国患者,但是他们二人同样代表中国形象。因此,他们也一同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培训。除了必备的英语读写能力外,他们还一起学习了国际形势、中国文化、宗教、涉外礼仪、传染病防控、心理干预等20多门课程。


舍小家为大家,力争交出满意答卷


南通一院肝胆外科钱益的儿子即将初三毕业,在这么重要的时刻,他还是决定舍小家为大家。“我希望,我的这段经历能化作儿子前行路上的动力。”


南通二院麻醉科丰亮的女儿也是刚刚升入初三。“出去援外肯定对女儿的关注就少了,也不能再辅导她的学习了。”虽然如此,丰亮还是选择前往圭亚那。他说:“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南通一院妇科副主任韩云是一对双胞胎的妈妈。“两个孩子,公婆一人负责照顾一个,希望他们不要太辛苦。”韩云对未来一年的援外工作做好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在与第19期的老队员沟通后,韩云准备继续在受援国开展宫颈癌筛查计划,并将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微创医学中心继续开展推广各类妇科腹腔镜微创手术。


第20期中国(江苏)援圭亚那医疗队一起克服了语言关、心理关,未来还将克服生活关、工作关。关关难过关关过。全体队员表明心意,一定会结合国家要求,争取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正如歌中所唱:“这是我们的信仰,用爱传播生命的光。”


(记者朱颖亮)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