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1-10

10:51

来源

南通日报

“国社之镜”中,南通有着怎样的魅力? 镜头下的南通记忆和家乡情怀


展览现场。 记者 尤炼摄


日前,“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南通展)在南通地铁和平桥站中厅展出。156幅摄影佳作,全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辉煌成就,真实记录了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其中48张照片全方位呈现南通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多角度讲述南通人民砥砺奋进的精彩故事,强有力地传播了南通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奏响的激昂声音。


大国重器从长江口驶向蔚蓝大海


南通滨江临海,素来有“江海明珠”的美誉。岁月如歌,唱不尽时代发展的壮丽诗篇。从南通兴东机场开工建设到新航站楼启用,从南通滨江“工业锈带”变为生态秀带,在新华社的镜头中,南通高歌猛进、步履铿锵。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南通“八龙过江”的格局加速成型。以获批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为新起点,以深层次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南通正加快建设中国现代工业名城、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奋力打造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许丛军影像融媒工作室负责人、摄影记者许丛军2000年成为新华社首批签约摄影师,2005年,他从《乌苏里船歌》的诞生地、东北边陲中俄界江乌苏里江畔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来到了万里长江入海口、美丽的江苏南通,开启了和新华社的亲密接触。


“转眼到南通近20年了,我也很荣幸能用镜头记录南通的快速发展,并通过国社的平台向国内外展现‘强富美高’新南通的精彩瞬间。”许丛军几乎记录了南通所有的大桥、大港、大船的建设历程。包括已经建成的崇启大桥、苏通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在建的崇启公铁大桥、张靖皋大桥、海太过江隧道等。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为例,他用7年时间拍摄了120多次,记录了整个建设历程。


科技创新赋能高端智能制造是南通船舶、海工企业蓬勃向上的发展密码。一个个大国重器从长江口驶向蔚蓝大海,驶向世界各地,激荡着中国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澎湃活力。“每次走进南通船舶海工企业采访,企业的探索超越精神、建造者的工匠精神都令我感动。我也很高兴能成为记录者,也愿意为此起早贪黑付出。”许丛军说。


南通“好通”照进现实


自建馆以来,市城建档案馆收藏城市建设档案近24万卷,覆盖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展览期间,市城建档案馆组织30多名党员代表参展,副研究馆员杭彤对一幅由李斌拍摄的照片深有感触,照片上,南通地铁轨道安装进行中,施工者在钢轨上“精雕细琢”、火花四溅。


杭彤告诉记者,轨道交通实现了城市建设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变,也改变了城市的时空关系,市民出行,不再受交通状况和天气因素的影响,时间上可以精准把控。坐上地铁就可以直达高铁站,轨道上的高铁已经变成了现实。


摄影展上,一幅2003年拍摄的嘉宾们挥手致意的照片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22年前,作为刚入行3年的摄影记者,我有幸用镜头定格了华东地区首架‘空中巴士’起飞的历史瞬间。当年,这幅照片经新华社图片通稿渠道发布后,被国内多家媒体刊用。”南通日报社摄影记者尤炼回忆,这架当时国内唯一的美国赛斯纳-208B商务机,共有12个客位,是举行空中婚礼、体验空中生活的理想“巴士”。南通—上海商务包机的开通,对于南通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和发展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0年10月18日,南通兴东机场开工建设,自1993年通航以来,南通机场老航站楼陪伴旅客们度过了26年难忘旅程。2019年8月,南通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那一年,南通机场在全国中型机场中率先实行“海关+安检,一次过检”的联合监管方式,并扩大自助查验通道覆盖率,旅客通关节点更少、速度更快,口岸整体通关效率大幅提高。2024年12月31日,南通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10万人次,创下了1993年通航以来的最高纪录。


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化魅力


新华社镜头下的南通文化气息浓郁。


2001年6月,一批日本纺织专家在南通纺织博物馆参观。南通是著名的纺织城市,这里有一座全国唯一的纺织博物馆,展示了南通纺织发展史。2002年11月,瑞典第四批纺织专家考察了南通的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南通市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遐迩闻名,欧洲纺织界非常关注……


南通纺织博物馆建成于1985年10月,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是南通首个专业展示张謇业绩的场馆。集历史、科普、园林于一体的南通纺博,被国内外观众誉为“纺织大观园”。


摄影展上,一幅张謇纪念馆的开馆仪式照片也吸引了不少人注意。2002年,濠阳小筑在南通市政府的协调下移交给南通博物苑管理。2003年,南通博物苑对其实施整体修缮保护工程;在张謇后人的帮助下,对原故居内的基本布局及陈设进行复原,并在此基础上策划了濠阳小筑张謇故居复原陈列展,作为南通张謇纪念馆对外开放,再现其独特的建筑美学和人文内涵。


随着城市的发展,自1号线开通以来,南通轨道交通秉持“成为独具江海特色的轨道城市综合服务商”的企业愿景,利用地下空间,积极与文化机构、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各类文化展览落地。从书画展到摄影展,从儿童作品展到社会公益展,涵盖了各个领域。


“文化长廊”设于1号线图书馆站,拥有200余米长的地下通道空间,旨在以地铁站点为载体,通过“视觉”交互,将城市文化与地铁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一座动态城市文化展览馆,让乘客在匆匆步履间,感受城市文化的洗礼和思想的熏陶。截至目前,“文化长廊”已举办各类展览7次,展示各类书画、摄影作品600余幅。


南通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正逐步实现向“文化长廊”的变身,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市民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据了解,此次摄影展结束后,所有照片将继续在1号线图书馆站展览。


(记者 蒋娇娇)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