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4-07

10:56

来源

江海晚报

乡村“金嗓子”用歌声点亮夜空


“土味歌神”马云国。


“左手拉着妈妈,右手牵着爸爸,在你们的呵护下孩儿已长大……”近日,有着“南通歌神”美誉的马云国应上戏之光艺木团之邀,在南通万达广场参加惠民演出,一曲《爸爸妈妈》引爆全场。马云国出生在通州区兴东街道永护村,年幼时他就对唱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唱歌能让我快乐,也能让别人快乐。”怀着这样的信念,马云国从家里唱出了村里,又从村里唱出了镇、区、市、省。


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东镇永护村,每当夕阳染红稻田,总有个青年抱着收音机蹲在村头老槐树下,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从磁带里淌出来。听得情到深处,他便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渐渐地越来越投入,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永护村的上空。这已是永护村村民习以为常的场景,大伙儿亲切地称他为“马大为”。“那时候哪懂什么声乐,就觉得嗓子痒痒,不唱浑身不得劲!”如今70岁的马云国说起往事,眼睛仍亮得像装了星星。


1986年,马云国进入兴东乡企第二木材公司工作。由于歌唱才华出色,他被兴东文化站看中,聘为独唱歌手。从此,他的歌声在兴东镇及周边乡镇飘荡,成了当地有名的“金嗓子”。


“每次站在舞台上看到观众期待的目光,我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马云国感慨道。


从这一年开始,马云国每年都参加镇、区、市的各类文艺活动,并屡获殊荣。


2007年,马云国凭借一曲《儿行千里》在南通市港闸区卡拉OK比赛中荣获“十佳歌手”称号。这次比赛不仅让他在南通市名声大噪,更坚定了他继续唱歌的信念:“我觉得自己天生就属于舞台,唱歌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不识歌谱


同一首歌听上成百上千遍


然而,马云国的歌唱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不识谱,所有的歌曲他都是靠着一遍遍反复听、反复记得来的。


“我经常在那间承载了我音乐梦想的小屋里一次次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一遍遍重复播放同一首歌,直到每一个音符、每一处旋律、每一句歌词都烂熟于心。一首歌常常要听上成百上千遍。”马云国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歌唱的渴望与追求、对梦想的坚定与执着。


2012年,马云国在通州区老干部局组织的声乐比赛中荣获第一名。这次参赛不仅让他收获了荣誉,更让他感受到了唱歌带来的无限可能。2024年,在南通市中老年才艺大赛上,马云国获声乐组一等奖。不久,他又带着自己的歌声踏上了江苏省中老年才艺大赛的征程。在南京的月赛上,他再次用自己的歌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这份坚持和热爱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马云国觉得,识谱并不是唱歌的必要条件,只要用心去学、去记,一定能唱出好听的歌曲。


勇担责任


扛起乡村文化振兴的旗帜


2013年,马云国与周兰芝、邢礼法、韩金保等文艺爱好者组建秋月艺术团,他不仅承担团里的演唱任务,还积极参与其他节目的排练和演出。


“艺术应该为老百姓服务,为文化振兴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为了让更多农村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马云国坚持创新与传统相结合,以“乡村记忆”为主题,融合现代元素,给百姓带来一场又一场酣畅淋漓的听觉盛宴。


随着秋月艺术团的惠民义演活动风靡乡间,马云国的生活被紧凑的日程填满。舞台上,他身着戏服,声音激昂:“乡亲们,让我们用艺术点亮乡村的夜空!”灯光闪烁,烟雾缭绕,每一次转身、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富有感染力,展现出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然而,在这光鲜的背后,马云国面临着双重挑战。他不仅要参加团里的演出,还要挤出时间练习新歌、创作节目。夜深人静时,练习室里只有他与音乐的对话,虽感疲惫,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感让他乐此不疲。


2024年7月,马云国正式被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民族男高音声乐艺术委员会录取为会员,并被选为委员。这是对马云国声乐艺术水平最高的肯定。


(记者徐爱银 通讯员吴佑华)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