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16
14:54
来源
南通日报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为做好条例贯彻落实,民政部将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届时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不再受常住户口所在地限制。
长期以来,婚姻登记与户籍“深度绑定”,成为横亘在流动社会中的一道无形门槛。对于跨省工作、生活的群体而言,结婚登记必须返回一方户籍地,意味着时间和经济成本的叠加,甚至可能因办理流程复杂而推迟“人生大事”。自2021年6月起,全国陆续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2轮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直到今年施行“全国通办”。从新人“为爱奔波”到数据“为爱跑腿”,是简政放权、提升效能的具体体现。从“跨省通办”试点到“全国通办”铺开,是惠民利民、优化服务的务实回应。“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婚姻登记的“全国通办”,不仅简化了登记流程,更减少了传统户籍制度对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婚姻登记的“全国通办”,离不开现代智能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随着二代身份证普及、人脸识别技术成熟以及政务数据互联互通,身份核验的效率与准确性大幅提升,纸质户口簿的“证明使命”正在慢慢退场。在数据联网、互联互通的数字时代,公共政务服务的“去地域化”,必然是大势所趋。此前,身份证补办、驾照换证、出入境证件等事项,都已实现了异地办理。在此背景下,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项改革还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从取消单位开具婚姻证明到废除地域限制,婚姻登记制度的变迁,折射出公共服务从“管理人”到“服务人”的转型。在人口流动成为常态的今天,更多领域的制度创新也值得期待。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否进一步打破户籍壁垒?社会治理能否更多倾听流动人群的声音?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成功经验,或许能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借鉴。除了“跨省通办”“全国通办”,近年来,“最多跑一次”“马上办、一次办”“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无感续证”等诸多改革和举措,都见证和推动了各级各地政府政务服务能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收获了百姓的认可和点赞。
可以说,每一个具体事项的增加,都是在努力拼好“跨省通办”“全国通办”这张大图,让相关政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这不仅节省了资源、节约了经费,更优化了营商环境,有助于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而“跨省通办”“全国通办”事项的办理,往往牵涉多地多个职能部门,能否打通业务链条,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决定着办理的效率和效果。实践中,不少地方都摸索出了相关经验,其关键在于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强化业务协同,对不同类型的业务,采取“全程网办”“异地代办”“多地联办”等不同模式,努力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最大的省心与便捷。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全国通办”,不仅是理念、方式、范围的改变,更是一次全方位的体系优化和流程再造,目标在于全面建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好事还要办好。“跨省通办”“全国通办”背后,也是一道道难度不小的政务考题。看似只是增加了登记地的选择,但背后必然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制约,考验着信息库的跨域共享、历史文件的补录联通、当事人信息的核验流程等多项业务水平。这就要求各地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通力配合、加强磨合,在“便民”与“秩序”间做到双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随人走”。
(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