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17
10:17
来源
南通日报
10日,海安市大公镇常河村的一家农家小院中,72岁的退休教师袁金凤正在整理刚到的期刊,他的身后,是多年来收藏的满墙书籍。这里是袁金凤创办的家庭文化室,也是村民们口中的“田野上的农家书屋”。以农家书屋为阵地,袁金凤举办阅读推广、农技培训、文体活动等100多场,累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书写着“书香润乡”的动人故事。
回忆起与书结缘的故事,袁金凤总会提起童年那本《康熙字典》。在革命老区长大,从小被英雄们的故事耳濡目染,能说会道的他成了小伙伴们中的故事大王。因家境贫寒,他小学辍学但始终坚持阅读,碰到生字便用字读半边的老办法,也因此有了“半字先生”的称号。在他偶得了一本《康熙字典》后,识的字越来越多,看得懂的书越来越多,故事也讲得越来越生动。一本字典,不仅让他摆脱了“半字先生”的尴尬,更让他与书籍开始了一生的羁绊。
退休前,袁金凤曾辗转小学、初中、成人教育等多个岗位,始终保持着订阅报刊的习惯。2010年,刚退休的他目睹了村里麻将馆扎堆、文化生活匮乏的状况,决定拿出积蓄,把家改造成家庭文化室,将珍藏多年的2000余册图书全部上架,还自费订购了大量报刊。2012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文化室升级为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全天候对村民开放,为方便村民借书还书,还安装了通借通还一卡通系统。在经典名著、趣味小说中徜徉,寻找养殖、种植等致富信息……越来越多的村民定期前来阅读,亲切地称呼它为“田野上的农家书屋”。
这里不仅是看书借书的地方,更是村民们的“文化客厅”。读书会、家长学吧、广场舞、民乐演奏、绘画、摄影等系列活动,村民们闲时就到书屋学习充电。如今常河村农民读书会已有120名骨干会员,定期集中交流学习心得。其中优秀学习心得稿件还被集结成册,第一辑已收录40篇,既有九旬作家的老辣文章,也有在读学生的肺腑之言……村民组织,村民参与,村民成了阅读的主角。
除了乡村阅读推广人、农技科普人,袁金凤还是村民们的“编外老师”。袁金凤热爱书画,他创作的60余首诗词在多家文艺刊物上发表,书法绘画作品被纪念馆收藏,利用农家书屋,他办起了公益性的家庭书画培训,十多年来分文不取。
在袁金凤看来,文化振兴不是建一座现成的房子,而是要在乡亲们心里种下文化的种子。他参加编写了《大公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公镇志》,搜集整理了10多万字民间曲艺,让失传的方言童谣、农耕谚语重获新生。作为“乡恋草根宣传队”的队长,袁金凤将政策宣讲融入文艺创作,自编快板《移风易俗办丧事》《文明治丧树新风》,在全镇15个村巡回演出,让政策宣讲变身“文艺大餐”,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人说年老已无用,而今退休亦从容。闲暇细品诗书画,借阅图书会友朋。弘扬国学寻雅趣,发挥余热圆旧梦。不求闻达与功利,热血夕阳同样红……”袁金凤慷慨激昂地吟诵着他的自创诗《晚年乐》,以文化守望者的姿态,让农家书屋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乡村振兴的引擎,绘出农家田野上的书香图景。
(记者 邢知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