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4-18

14:37

来源

南通日报

重构老龄社会的“价值坐标”

为激发老年朋友学习AI知识与技能的热情,近日,我市推出“AI技能游学班”,让老年群体的知识资产通过数字技术重新流通,达到“经验变现”。


传统“老有所养”模式,重于基本生存需求,老年人更多处于被动接受服务的状态。AI浪潮,不仅为破解老龄化困局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也为老年人“老有所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老年人从寻求安逸的“退休生活”转向追求价值实现的人生新阶段。以“老有所为”续写人生华章,从“被动养老”到“主动赋能”,重构老龄社会的价值坐标。


政策迭代,从“兜底保障”到“价值赋能”。从“保障”到“赋能”,不仅是政策目标的升级,更是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老年人视为需要被保障的对象,政策重心集中在养老金、医疗保障等基础需求上。诚然,这些保障必不可少,但仅仅停留在“保障”层面,容易将老年人固化为“被动接受者”,忽视了他们潜在的价值和活力。一方面要从“单向输送”到“双向互动”,政策不再仅仅是提供物质支持,更要搭建平台,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活动,让他们在贡献社会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要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要支持老年人学习新技能、发展新爱好,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经验和智慧,创新创业,创造社会价值。


理念重塑,从“被动敬老”到“主动用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果仅仅将老年人视为需要被照顾的对象,而忽视其潜在的价值和能力,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用老”并非简单地将老年人当作劳动力使用,而是指充分挖掘和利用老年人的经验、智慧、技能和人脉资源,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与贡献者,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尊重,也是对老年人价值的真正肯定。


功能跃迁,从“温情港湾”到“智创空间”。传统社区功能,往往聚焦于“养老服务”,比如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健康监测等,这些固然重要,是养老服务温情的底色,但这种模式下的社区,更像是一个提供保障的“港湾”,而非激发活力的“场域”。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老年人的资源,让他们成为社区发展的积极贡献者?比如,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邻里互助,支持他们牵头文化传承、技艺传授、纠纷调解等社区项目,构建一种老年人既是服务享受者,更是价值创造者的双向互动生态。当“温情港湾”进化为“智创空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设施的升级,更是社会对老年价值的重新发现。


(李晓卫)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