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18
15:00
来源
江海晚报
数十年前,录像带是主流记录介质。录像带的保存期一般约20年,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产的录像带,如今也已经超出保存期限。南通资深摄影师曹力军正在着手将以前拍摄的录像带数字化,永久性地保存通城的珍贵影像。
“高科技园区位于南通市东南12公里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随着画外音的旁白,镜头徐徐展开。专题片中出现了南通宏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南南高科技研究开发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
“34年前,我和南通开发区影视公司的同事们,为南通高科技园区拍摄了这部专题片。”昨天,68岁的资深摄影师曹力军说。他是无锡人,出身于军人家庭,自15岁开始就学习摄影,1980年从南京调到南通紫琅照相馆工作,至此与南通结缘。
曹力军在南通紫琅照相馆工作8年后,调入南通开发区影视公司从事宣传工作。“公司购买的第一台摄像机是松下M9000,后来又购买了索尼1820广播级摄像机等。”曹力军说,他和同事曾建忠、石和平、朱立新合作拍摄了多部专题片和资料片。
“3月下旬,模拟录像带转电子版的设备全部调试成功,开启了新的梦想。”曹力军坦言,将“沉睡”多年的录像带数字化,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购买了放像机、监视器、采集卡等设备,经过反复试验才成功。”
沉睡的录像带 亟待唤醒重生
录像带是磁带的一种,主要用来录制、播放影音。数十年前,录像带是主流记录介质。录像带的保存年期一般约2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录像带上的图像信号强度会逐渐衰减,造成图像质量下降、磁粉脱落、色彩失真等现象。
“我在南通开发区影视公司工作7年后,又走上了创业道路,还是深耕摄影、摄像领域。”曹力军说,30余年来共使用过几代摄像机,见证了从录像带模拟、胶片时代到如今数字时代的全过程。
在工作室内,曹力军打开电脑,向记者如数家珍地介绍已进入数字数据库的《棉花打包机安装、使用和维修教学片》《南通开发区高科技园区》《腾飞的南通棉花机械厂》等专题片和资料片,这些都是这几天由录像带或光盘转成数字化存储的。
以往录像带录制的是模拟信号,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潮湿、灰尘等都会影响录像带的质量,间接影响画质。曹力军说,沉睡多年的录像带亟待唤醒重生,转录完成后的数字视频可以在电脑、电视、手机上播放观看。
城市影像记录 值得永久保存
南通市截拳道协会成立大会、虹桥第二幼儿园小小运动会、为女儿过生日……曹力军当年拍摄的录像,除了170多部记录城市发展的专题片外,还有反映通城百姓结婚喜庆生活和家庭趣事的影像资料。
“1992年3月3日,全家人在虹桥新村为女儿过生日,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欢乐和温馨。”曹力军说,女儿从3岁开始的成长历程,都用摄像机拍摄记录了,“她也已近不惑之年,在苏州一家银行工作。”
曹力军与南通结缘45年,一直奋战在拍摄第一线,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城市变迁和人文景观,直观地见证了南通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他用镜头留住岁月,定格流转的时光,留下珍贵的城市影像资料。
“30余年来,我拍摄了200余盘专题片、资料片、生活片,把它们转换为数字格式进行保存、管理、展示和传播,以供后人研究、学习和利用。”曹力军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
(记者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