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21
14:31
来源
南通日报
水培生菜翠绿欲滴、小番茄挂满枝头、西瓜苗茁壮成长、甘蓝地“整装待发”……16日,在偌大的园区里穿梭一上午,目之所及皆是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耕景象。
“中心处于产业园中间地带,四周的农户来拿苗都很方便,基本在5到10分钟的车程。”如东县曹埠镇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洪所说的“中心”,是曹埠镇投资建设的智能化种苗中心,作为如东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核“芯”枢纽,它全年不间断地为农业生产输送着优质种苗,单批次可育数十个品种约5万盘苗。
从农户独自育苗到集中规模化育苗,从传统土方育苗到住上智能温室“精装房”,“芯片”技术革命正让曹埠镇的田野焕发新活力。
住上智慧大棚
科技赋能的品质革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好的种子,意味着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踏入种苗中心恒温大棚,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农业未来世界。一排排整齐的育苗架上,不同品种的小苗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袖珍可爱,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控着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我们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温、湿、光、水、肥、气远程控制,所有操作只需轻点手机App,便可一键达成。”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靖宇介绍,种苗中心由曹埠镇与公司合作共建,一期建成的10000平方米智能温室现已投入使用。130亩基地全面建成后,温室面积将拓展至38000平方米,全年育苗量有望突破1亿株,有望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果蔬种苗中心。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智能化上,更体现在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融合中。近年来,曹埠镇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平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成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如东分中心,与省农科院及沿江地区农科所分别成立蔬菜、稻麦产学研中心,通过搭建科技创新载体,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为当地农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目前,种苗中心育苗品种涵盖西蓝花、甘蓝、西瓜、嫁接西瓜、番茄、茄子、西甜瓜苗等,去年繁育供应的苗种数量达3000万株。除覆盖示范园外,还与曹埠镇90%以上的大户携手,组建优质稻米种植产业联盟,构建起从种子研发、种苗培育,到田间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服务,再到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的全产业链体系。
连通产业链
田间到市场的价值跃迁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建设种苗中心?刘洪有着独到见解:“中心建成后,不仅能实现种苗的规模化、标准化繁育,更重要的是,它能连接田间与市场。市场青睐什么品种,中心便繁育什么种苗,农户拿苗后,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种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眼下,这座年供苗能力超千万株的智能“芯”工厂,不仅填补了如东育苗市场空白,更大幅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种苗的成活率和品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种苗中心到我这儿就5分钟路程,订种、拿种特别方便,完全不担心苗种供应问题。”如东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杭白菜种植户孙敦科作为受益者之一,从种苗中心订购的苗种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一年之中,春秋两季,两个月便能收获一茬,冬季即便生长周期稍长,也能实现一季一收。“如果销售顺利,市场有需求,40多亩地亩均纯利润可达4000多元。”
在种苗中心的强力带动下,如东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的经营主体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从2019年的10家攀升至如今的113家,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931亿元。
曹埠镇以种苗中心作为农业产业链式发展的“引线”,串联起10家农业企业、7家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96家家庭农场,形成了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综合体。如今,示范园内良种覆盖率达100%,全镇良种覆盖率超95%,位居全市前列,为农业规模化、集群化、集成化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构建产业生态
乡村振兴的“芯”动力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种苗中心二期温室大棚,只见崭新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已全部就位。这座占地约20亩的“农业硅谷”,将汇聚从智能催芽房到花卉工厂的全要素数字化场景。“二期种苗中心现已招引到海南草莓花卉公司落户,将建设南通首个蝴蝶兰种苗繁育基地。”曹埠镇应泉村第一书记高颖介绍,二期同样覆盖智能恒温控制系统,让花卉育种“云上精管”。
“我们还将积极探索花卉观赏、果蔬采摘等新业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实现龙头企业、农户、村集体三方互利共赢。”高颖满怀憧憬地说,种业的发展,让应泉村从一个传统农业村,逐步转型成集生产、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经济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无限可能。
“85后”的夏子涵就是典型代表,2023年,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乡村振兴的梦想,她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回乡创办了南通清甜休闲农业有限公司。“我希望的农场,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种植,而是要将农业与现代休闲、观光、体验相结合,玩出新花样!”夏子涵兴致勃勃地介绍,针对企业团建、家庭聚会等不同需求,她在农场里精心打造了休闲游乐区,人们可以在此开展果蔬采摘、亲子互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归园田居”的意趣。
“未来,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镇区的‘南大门’优势,以创新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加快数字技术与现代种业的深度融合,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刘洪说。
(记者 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