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22
14:52
来源
南通日报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体育中考改革在全国已快速铺开。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98%以上的地市将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分值从30分到100分不等,部分省份甚至启动“体育与语数外同分值”试点。在南通,4月中旬至5月中旬,2025年体育中考全面展开,考试对象为全市所有初中应届毕业生及报考高一级学校的往届初中毕业生,考生体育考试总成绩共计60分,计入中考总分。
将体育纳入中考的本意是破解“重智轻体”的教育顽疾,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地区的体育中考逐渐显露出“应试化”倾向。当学生为提升立定跳远成绩每天加练三小时,当家长为争取跳绳满分四处寻求“技巧速成班”,当体育课堂沦为考试项目的机械化训练场,这场以“增强体质”为初衷的改革似乎正在滑向另一个极端。当提升体质的目标被简化为分数竞争,当运动乐趣异化为应试负担,如何防止体育中考滑向“为考而练”的新应试陷阱,成为教育改革亟待破解的课题。
体育中考的应试化风险,本质上是“唯分数论”思维在非学科领域的延伸。长期以来,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标尺,已形成强大的路径依赖。当体育被纳入升学考核体系后,其强身健体、锤炼意志的本质属性很容易被异化为“得分工具”。这种异化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学校为追求分数排名,将体育教学窄化为考试项目的重复训练;其二,家长为确保竞争优势,将课外体育锻炼异化为应试冲刺。最终,体育中考非但未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反而制造出新的焦虑——正如部分学生反映,现在听到广播体操音乐都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紧张。这种现象警示我们,任何教育改革若不能跳出“分数至上”的窠臼,都可能走向初衷的反面。
破解应试化困局,关键在于制度。制度保障是防范应试异化的重要防线。任何教育改革若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都可能被投机行为侵蚀。在体育中考领域,需重点建立三方面制度:一是成绩评定透明化,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多角度视频存档等技术手段确保评判客观公正;二是特殊群体关怀机制,对伤病患者、残障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替代性考核方案;三是社会监督渠道,让家长、教师、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制度完善。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让体育中考既能体现选拔功能,又不失教育温度,在坚持标准的同时保有必要的弹性空间。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体育中考既要避免重回“体育课被挤占”的老路,也要警惕陷入“为考而练”的新误区。好的教育政策应当如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当学生不再因恐惧扣分而跑步,当教师不再为追求满分而训练,当家长不再为应试成绩而焦虑,体育才能真正回归其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的本质功能。这需要政策制定者保持定力,在考试指挥棒与素养培育之间找到平衡支点,让体育中考成为素质教育的助推器而非新型应试的催化剂。毕竟,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用考试改变人,而是用文化滋养人,体育教育如此,所有教育皆应如此。
(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