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4-23

10:37

来源

江海晚报

百年前《南通报》 为“近代第一城”添史证

在张謇故里南通海门,近日发现了一批100多年前的地方报纸——《南通报》。中英文大开版,由国内名人定期题写报名,内容包罗万象而又专业、生动。值得一提的是,报纸上还有原收藏者题写的诗歌等手迹。该报由先贤张謇先生及其儿子张孝若创办,为我们了解百多年前南通及当时的国内外历史风云打开了一扇窗口,特别为当下研究张謇先生推动的“中国近代第一城”进程增添了真实可感的一手资料。


记者跟随这批报纸的发现者、收藏爱好者谢松华,走进位于海门区南通融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储藏室,一探这批百年前老报纸的真容。


“这批报纸是我从天津一个收藏爱好者手中收购而来的,一共29份。报纸中间装订的痕迹清晰可见,表明这些只是原收藏者持有的一部分《南通报》,其余的早已流失到了各处。”谢松华介绍,这一报纸上刊载的各类信息涵盖多个领域,具有考证相关原有历史记载的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保存,他将每份报纸都套上了独立塑封袋,悬挂在展厅之中。


走近端详,该批报纸年份自1920年农历八月至十一月,报头分别由康有为、蔡元培、黄炎培、金沧江等名人题写。版面上,国际要闻、国内要闻、本县新闻、邻县要闻、教育提要、实业提要、评论、小说,军山气象台提供的天气预报,及游记、广告、英文版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体现了百年前办报者的专业水准与价值追求。


为了方便查找、展示和研究,谢松华前期对报纸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提取关键词,并制作成标签,贴在对应的报纸上。他说:“我们说张謇是南通地方自治的总设计师,在1920年的《南通报》上就刊发了南通举办自治会的讯息。张謇还在上海吴淞开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年,《南通报》刊发‘大总统令,特派张謇督办吴淞商埠事宜’。”


这批《南通报》上留存的“留言笔记”就像现在微信的“跟帖”,引起了参观者的关注。


“海门文化学者佘先生初步分析,有些字迹或出自张詧之手。”谢松华介绍,在他所收藏的民国九年(1920)八月二十八日的《南通报》上,一枚显眼的红色印章印有“余西市立第十七国民学校图记”,表明这些报纸是这所学校征订,而当时张詧为第十七国民学校名誉校长。“这期报纸上发表的《余西市立第十七国民学校成立记》一文,点评者在该文章上做了诸多修改标记,并在侧边另附了意见。这些字迹是否张詧亲手留下,还有待研究者考证,但这些无疑是更鲜活的一手资料。”谢松华补充道。


热爱收藏,筹建藏馆留住人文记忆


这批百年前的报纸只是谢松华收藏中的“冰山一角”。据他透露,目前,他累计收藏的藏品数量庞大,包含字画、文玩、报刊等品类,涵盖红色文化、大生纱厂、家庭婚姻、海门师范学校等72个主题。


谢松华坦言,坚持几十年收藏的最大动力在于热爱。回顾自己的收藏之路,他说,从爷爷那辈开始,家里就有收藏的习惯,耳濡目染的他也喜欢上这些有着历史沉淀的物品。


成年后,他常常到南通老华联逛邮币交易市场,接触收藏邮票、钱币、磁卡等,并结识了国内收藏界的资深人士。目前,谢松华在海门区树勋小学任教,业余时间继续致力于收藏、整理、服务和宣传。


2023年,由谢松华收藏的一份“1889年海门老地图”被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借展,在“垦牧乡歌 家国情怀——张謇垦牧之路特展”中展出。谢松华介绍,这是由西方测绘人员绘制的19世纪末海门地图,背面盖有张謇的印章,从中可知张謇先生为沿海垦牧事业积极搜集各类实用资料。


“我这里有数十个主题的藏品,有些经过进一步挖掘整理,是可以开辟专题馆的。”谢松华说起未来的计划时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打算从海门师范历史博物馆做起,争取明年海门师范120周年校庆之际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示其个人及众多校友收藏的藏品,传递对母校的深情厚意。后续,谢松华计划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展馆,面向大众开放,特别为历史人文学者、收藏爱好者打造一个公益性质的展示交流平台。


保护优先,存续张謇办报历史印记


海门新发现的这批老报纸具有怎样的研究价值?南通的张謇研究学者认为,尽管《南通报》并不是首次发现,但其在张謇故里发现并留有当时的批注,还是值得关注的。


《南通报》起源于何时?是一份怎样的报纸?记者通过南通市图书馆、南通市档案馆的支持和帮助,在2000年12月出版发行的、由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南通市志》(全三册)中找到了关于该报的记载。


《南通市志》记载:“《南通报》民国8年(1919)8月8日创刊,报名‘南通’二字,大都为社会名流手书,一月一更换,4开4版,初为隔日刊,后改为日刊,约在民国24年(1935)扩大为对开一张。发行500份左右,编辑长张孝若。社址设南通城南门外图书馆内。民国26年8月18日停刊,历时18年。”


由南通市新闻学会编辑出版的《南通报业史资料集》(第二集)也对《南通报》作了详细介绍。其中提道:“它的文艺副刊,十多年一贯如期刊载,它曾特地将这一版汇订成年刊发售,曾得到某些旧知识分子的喜爱。它比通海新报登载的一些古典作品水平高些,比通通日报的‘文艺’分量要多些,也经常些。还有不同于通通日报的是它除了本地旧知识分子的作品外,还转录一些外地名流的作品。”


张謇先生与报刊有着深厚的情缘。百多年前,张謇创办和参与支持创办的全国性报刊有数十种。张謇名字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申报》,自1879年至1926年,《申报》内容涉及张謇的有近4000篇。1907年9月,为了配合立宪运动及地方自治的宣传,张謇创办了南通历史上的第一种报纸《星报》。张謇还创办过《通报》《公园日报》等多种地方报纸,《南通报》也是其中一种。


在市图书馆古籍阅览室,记者看到了馆藏的部分《南通报》,报纸的纸张都已泛黄,修补的痕迹清晰可见。


“像这种有100多年历史的旧报纸,纸张脆薄,我们采取跟古籍一样的保存方法,控制库房温湿度,及时更换防虫防霉药物,尽量避免它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南通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杨丽表示,对于爱好收藏旧报纸、书籍的个人来说,也应当注意防霉防蛀,尽量少拿出来翻阅,减少紫外线的照射。


(记者张坚 杨镇潇)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