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4-24

16:25

来源

江海晚报

天宁寺修缮完工再现宋明风韵

历经半年多的精心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天宁寺近日完成保护性修缮工程,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以崭新面貌迎接四方游客。


走进修缮一新的天宁寺,朱红殿宇古朴庄严,飞檐翘角之下,垂脊高耸、青瓦齐整。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建筑石作、大木作、屋面等仍保留着宋代或早期建筑形制特征,传统工艺的精妙与古建之美交相辉映。


“等专家验收完毕后这里将全部对外开放。”南通天宁寺监院德慧法师介绍,本次修缮工程于去年正式启动,目前大雄之殿、天王殿的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


这座有着“先有天宁寺,后有南通城”之说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20世纪90年代虽进行过大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三年前,天王殿因雨水侵袭导致花脊坍塌,主体结构受损,修缮迫在眉睫。”德慧法师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缮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状修复”原则,特邀苏州香山帮传统工匠团队,采用古法工艺进行施工。“大雄之殿的包镶法瓜楞柱为宋代遗物,全国罕见。这种工艺目前仅存于南通天宁寺和宁波保国寺,这也是天宁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佐证。”施工单位负责人丁乙介绍。


天王殿木构整体保存完好,主要对天王殿瓦屋面翻新、漆作重刷以及整体木构的归安进行修缮。在修缮过程中采用了传统材料与工艺。揭顶修缮的屋面采用的均是古法所制的小青瓦,由紫灰泥烧制而成。门窗木构件则运用了修复传统家具所采用的“披麻挂灰工艺”,力求最大限度保留现存构件,确保修缮后的效果修旧如旧。


针对大雄之殿上层木构歪闪变形、屋面漏雨等难题,施工团队采用传统“归安”手法,对屋面昂头、戗角等木构件进行校正加固,最大程度减少对整体结构的扰动。屋面修复中,紫荆灰工艺被用于苫背层铺面与防雨层,既保留了古建筑形制特征,又提升了防水耐久性。


近日,已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来自上海的曹倩女士感叹:“在这里能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和宗教文化的厚重。”


据了解,作为南通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标,天宁寺所在的寺街与西南营街区也同步推进“修旧如旧”工程。通过延续历史肌理、活化文化内涵,这片街区正重现“老街深巷、青砖黛瓦”的古城风貌,为城市注入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活力。


(记者卢铖卉)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