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4-28

10:48

来源

南通日报

地铁如何承载城市精神与人文温度

近日,南通地铁站内的一场“流动音乐会”吸引了众多目光,悠扬悦耳的琴声让原本匆忙的通勤路变成了充满诗意的艺术之旅,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公共空间里艺术的魅力。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不久前媒体报道的北京地铁5号线上个别乘客辱骂务工人员的事件。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的“动脉”,不仅是通勤工具,更是展现城市精神与人文温度的公共空间。南通轨道交通通过“流动音乐厅”将艺术融入日常出行,北京地铁一位女乘客对被辱骂劳工人员的声援,共同诠释了一个深刻的命题:真正的城市文明,既需要高雅艺术的浸润,也需要对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与包容,二者共同构成城市人文精神的立体图景。


世界读书日,南通轨道交通以书换地铁券,让书香随着地铁穿梭,助力全民阅读风尚在城市脉络中蔓延;南通地铁内还举办过书画展、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这类实践打破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的物理边界,使艺术从精英化的殿堂走向大众化的日常空间,正如南通地铁的共享钢琴,让《茉莉花》《月光奏鸣曲》等旋律与列车呼啸声交织,形成独特的“声景艺术”。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更通过“触手可及的美”培养公众审美素养。


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是城市文明最温暖的注脚。去年,南通轨道交通42个车站设立了“绿途小栈”,为环卫、城管、外卖、快递等户外工作者在纳凉区贴心服务,市民杨曙明还作词一首:“烤炉正午炎炎气,觅轨道、寻凉地。绿途小栈储温馨,多少旅人欢聚。水壶叠椅,藿香丸细,书报晴空碧。酸梅解渴恬恬蜜,侃万象、凝千力。贴心黎庶造新境,盛世时时安逸。浓浓呵护、融融爱意,静海春风季。”南通轨道交通开设纳凉区,以细节暖民心,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善意。


这些细节证明,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不是塑造“光鲜”的城市形象,而是让每个个体——无论是西装革履的白领,还是沾着泥灰的务工者——都能平等享有尊严与便利。北京地铁5号线那位女乘客对被辱骂务工人员的声援,正是对这种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当有人因衣着歧视他人时,一句“我愿意跟他挨着”捍卫了公共空间的平等本质。地铁空间的人文高度,不仅取决于墙上悬挂的名家画作或回荡的钢琴曲,更体现在它对每一位乘客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与接纳。当艺术成为公共空间的“通用语言”,当关怀渗透至服务细节的末梢,城市才能真正实现“美美与共”的理想。


地铁,永远欢迎沾着泥巴的普通劳动者。地铁站厅可以弹奏钢琴举办画展,可以流淌高雅的艺术,也欢迎流着汗水的环卫工人、外卖小哥来歇脚,每个人都能在公共空间中获得尊严。让地铁空间成为充满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温暖港湾,让城市奏响文明与和谐的美好乐章。这或许正是南通“下一站幸福”所隐喻的深意:真正的幸福,属于所有在艺术中感受美、在平等中获得尊严的人。


(蒋娇娇)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