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6-16

16:36

来源

江海晚报

妙手裁景,一枝一叶皆匠心

仲夏时节,位于如皋市花木大世界的翠园内,数十件盆景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一边修剪花木,一边给身旁的小徒弟现场教学:“咱们如皋盆景博大精深,制作讲究的是一景二盆三几架……”


这位看起来像普通邻家翁的老者,却在国内盆景界大名鼎鼎:他叫王如生,身兼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和国际盆景大师双头衔,是南通盆景界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白石老人从一名小木匠成为一代绘画大师,我是从一名竹器厂的工人起步的,这话说起来就长啦!”


厚积薄发, 小城业余选手一战成名

据王如生介绍,如皋盆景栽培始于北宋,前人曾以“云头雨足美人腰,左顾右盼两弯半”来总结它的特色。“咱这如皋盆景是个宝啊,我打小就痴迷于它,在20来岁时就尝试着开始了花木盆景的制作。”


20世纪70年代,王如生还是如皋市竹器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对盆景的喜好只能放在工余时间。竹椅之类的产品看似普通,其实包含许多工序。作为青工的王如生,常常被老师傅叫去打下手,有意无意间竟被训练成了多面手。“像木工、钳工、油漆、造型等多个工种,我都能娴熟运用。”王如生回忆往昔,十分感慨。


在工厂的十多年时光,看似平淡无奇,却为王如生后来从事盆景事业埋下了伏笔——这些技能,正是从事盆景行当的看家本领。这正应了一句网络流行语:“一切无心插柳,其实都是水到渠成。”1987年,王如生创作并养护了3年的盆景作品《绿荫深处》,在江苏省盆景展览会上获得了二等奖。一个业余选手竟获了省级大奖,这在南通盆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也引起了一个人的关注——他叫花汉民,是享受国务院特别奖励津贴的如皋盆景的掌门人,有“东皋花神”的美誉。


1998年,王如生正式拜花汉民为师,开始系统学习盆景制作技艺,自此开始了向盆景大师进发的多彩人生。


积极探索,有多项创新被业界推广

天资聪慧、痴迷钻研,外加名师的点拨,王如生在盆景行当里如鱼得水,各类大奖和荣誉纷至沓来——在省级、国家级、世界园艺盆景展(博览会)上先后获得一等奖、金奖、特等奖以上奖牌(奖章)就有近30个。


据了解,同自己的师父一样,王如生在业内也有一个响亮的外号——“苏北一怪”。这既源于他已取得的成就,也同他喜欢打破常规、积极创新有很大关系。“如皋盆景以棕丝来造型,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而今天的如皋盆景已不再仅限于棕丝造型,也不再局限于‘两弯半’的传统模式。”王如生这样描述如皋盆景现状。


让王如生在全国盆景界声名更盛的,是他首创的裹纸嫁接法。采用该法不仅缩短了嫁接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盆景嫁接的成活率。优点多多的裹纸嫁接法很快被业界认可,并被推广到了全省、全国。其间不止一个人提醒过王如生,让他申请专利,但他始终没有那么做,“一旦申请专利,盆景业的同行们就不方便分享这一技术了”。


另外,由他主导的“探索采用异形盆”“创制扶木盆景”“发明覆膜栽培法”等系列创新举措也都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潮流。“盆景行业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行稳致远。”王如生说。


勉力托举,只为做大做强如皋盆景

推广非遗技艺、发扬光大如皋盆景、带动更多人致富是现年已72岁的王如生的三大心愿。


为推广如皋盆景这门非遗技艺,王如生采取了“两手抓”。一是带好徒弟。目前,他有亲传弟子36人,记名弟子300多人,他们中不少人已是业内响当当的人物,且又有了自己的弟子,影响力在扩大。二是当好老师。在王如生的呼吁与推动下,如今,如皋不少学校开设了非遗保护(盆景)课堂。与此同时,王如生的工作室成了一间开放式的课堂。循着当地政府部门挂的“园艺交流活动基地”的牌子,许多遇到技术难题的同行或市民经常来他这里咨询或交流,其中有不少是喜爱盆景技艺的年轻人。


为发扬光大如皋盆景,王如生除了鼓励南通同行积极参加国内外大赛外,还多次为他们出谋划策;他利用多次担任国内盆景展览评委的身份,积极推介如皋盆景,促进与其他派别的交流,以便取长补短,赢得更好的发展。


“带动更多人致富”这一目标目前也有了正回馈。据统计,目前,仅如皋市从事盆景行当的人就高达数万。有人受益于王如生的裹纸嫁接法,靠制作销售盆景致富;有人当起产销经纪人,把花木盆景销到了国内外,也致了富。为此,江苏省委组织部授予王如生“三带名人”称号。


“人还是应该有点追求的!虽然如今我也算功成名就了,可还是闲不下来。”采访刚一结束,王如生又拿起剪刀忙碌起来。“现在是梅雨季节,今天是难得的晴好天气,必须把这些黑松的‘逼发二次芽’工作抓紧完成喽!”


(记者孟祥华)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