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6-20
10:38
来源
南通日报
近期国内接连发生的儿童安全事故,特别是广西柳州三名儿童在滚水坝落水溺亡的悲剧,以最沉痛的方式敲响了暑期安全警钟。炎夏将至,江河湖海对孩子们的天然吸引力与暗藏的水域风险形成尖锐矛盾,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安全基石在于责任落实,必须将监护的“真空地带”转化为“无缝覆盖”。柳州悲剧中三名儿童在无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冒险涉水,凸显监护缺位的致命后果。安全基石在于责任落实,要将责任具象化、可视化。例如,崇川区“润禾”工作站建立重点青少年动态档案,社区民警、网格员定期走访,实现对监护薄弱家庭的有效补位。和平桥派出所对辖区内29名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青少年实施精准帮扶,正是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监护责任,转化为“一人一策”的日常守护。面对暑期这个监护容易松懈的特殊时段,家长必须时刻绷紧“安全弦”,切实履行“视线不离开、风险早预判”的监护天职;学校则需在放假前强化家校联系,明确暑期安全责任交接,确保监护链条不断档、无死角。
安全教育重在入脑入心,亟待从“填鸭说教”转向“体验内化”。传统“严禁下水”的标语在孩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面前往往收效甚微。因此,要创新教育形式,让安全知识真正“活”起来。例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在幼儿园开展“会咬人的缝隙”实验课,让孩子们目睹门缝、抽屉的“吞噬力”,直观理解危险;南通公安建成36个交通安全研学馆,儿童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交通场景,将交规内化为“身体记忆”。这些实践启示我们,暑期防溺水教育不能停留在签承诺书、发警示信,更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在模拟环境中感受水流湍急的不可控性、体验溺水窒息的危险性,或通过情景演练掌握正确的求救与施救方法。只有当安全知识转化为刻骨铭心的感知和本能反应,才能真正构筑起行为的“防火墙”。
安全防线成于社会共治,要以“绣花功夫”编织全域覆盖的守护网络。守护儿童安全绝非一家之事,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多部门联动共治,以精细化治理覆盖“最后一米”。教育部门联合社区、志愿者组织“祖孙三代安全知识竞赛”,将安全理念融入家庭基因;交管部门践行“一米视角”,以儿童角度排查隐患;水利部门需对深潭、排水口等危险水域加密警示标识、加装物理隔离;村(社区)可组织老党员、志愿者成立巡河队;文旅部门加强对开放水域游乐设施的常态化安检;媒体则需持续滚动播放公益警示。每一个环节的尽责,都是对生命多一重的托举。
柳州之殇令人痛心,更催人警醒。暑期已近在眼前,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压实监护之责,创新教育之法,凝聚社会之力。唯有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严丝合缝的制度安排与温暖务实的日常行动,才能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无惧风雨、自由成长的晴空,让每一个稚嫩的生命都能在阳光雨露下安然绽放。
(沈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