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6-27
15:35
来源
南通日报
又是一年毕业季。连日来,在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上,“显眼包”的“浓度”再次超标,花式“整活”频频上演。而校长们也纷纷开启“宠娃”模式,欣然配合、乐在其中。当青春脑洞撞上“有求必应”,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毕业仪式就把情绪价值拉满了。
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生复刻古时的“束脩之礼”,向校长献上一份由芹菜和猪肉组成的特殊礼物以表尊敬和感恩;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拿出“欢迎报考河北农业大学”的横幅,现场为母校打起了“招生广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超长待机”14小时,“有求必应”为毕业生拨穗、花式合影;三峡大学校长毕业典礼应邀和学生共饮娃哈哈,向青春“干杯”……这一幕幕“名场面”,让离别、伤感不再是毕业季唯一的底色,充满希望、充满欢乐、憧憬未来才是永恒的旋律。
高校毕业典礼,是人生中最具仪式感的时刻之一。以此为分界点,年轻人从此告别象牙塔,正式迈向社会。自此,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也正是在这一刻,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对母校的自豪与眷恋,对同窗的难忘与不舍,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共同汇聚成丰富而生动的情感层次。“显眼包”们的这些“个性秀”,有幽默搞笑,有脉脉温情、有慷慨激昂,丰富的情绪恰如毕业生们告别母校时的复杂心理。在奔赴人生新阶段的时刻,撒个娇、卖个萌、耍个贱甚至“发个疯”,都是他们真实的情感流露,让人们从中读出了新一代年轻人的个性和活力。在他们眼里,毕业典礼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这些新时代的青年人,既因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思维开阔,也因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更加自立自信。作为新时代的“多面体”,他们愿意享受毕业典礼上严肃的仪式感,也愿意用更具个性的方式来诠释这个“神圣时刻”,留下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即便有的纪念方式稍显“出挑”,但这样的热烈和坦诚无伤大雅,何尝不值得肯定和支持?
更令人感动的是,学生们“玩得嗨”,老师们“给面儿”,带来了强烈的“反差萌”效果。平日里讲台上正襟危坐、满腹经纶的科研大咖,在毕业典礼上则成了手足无措配合拍照的“工具人”,成了觥筹交错举杯共饮的“哥们儿”。师生间传统的“尊卑”界限消弭,唯有真诚的祝福和共情的快乐,也必将给未来留下一份滚烫的回忆。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师生双方都秉持相互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学生尊重老师的经验和学识,老师赞赏学生的个性与活力。新时代的师生情谊不再害羞内敛,而是敢于表达。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展现了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其实,不管是学校开放毕业典礼上的自由表达环节,还是充分包容并积极参与毕业生的趣味“整活”,这些开放互动本身也是学校氛围和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如果说毕业典礼是大学给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那么对新鲜事物的包容和接纳、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除了专业知识,自爱、爱人、幽默、包容以及懂得欣赏和赞美,都将是一个年轻人在未来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优秀品格。学校和老师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为年轻人们树立了标杆。
(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