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7-02

10:20

来源

南通日报

“血泪滩”上,警钟始终在回响

日军在南通犯下的滔天罪行,是烙刻在南通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崇川经济开发区(观音山街道)二桥社区,是1938年“川猫儿河惨案”的发生地。为铭记惨遭日军杀害的108名遇难者,1985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当地党委、政府在川猫儿河滩建立“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2012年,纪念碑迁至世伦路西、东城花园小区东侧现址。6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时,正有群众在此自发祭奠、缅怀,69岁的任建华老人向众人讲述了那段无法忘却的历史。


“那一场劫难,我们任家18口人,16人惨遭杀害,仅有我的祖父和年幼的父亲幸存下来。”任建华从小就在祖父任玉坤的口中知道了日军在川猫儿河滩惨绝人寰的杀戮暴行。1938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九,日军突袭村庄,村民们仓皇逃往川猫儿河对岸避难。“当时,祖母怀有8个月身孕,怀抱未满周岁正在吃奶的婴儿,祖父带着我5岁的父亲,一家人行动不便只能躲进芦苇荡里。”任建华说,丧心病狂的日军见房就烧、逢人便杀,发现芦苇丛中有人,便架起机枪疯狂扫射,又用刺刀向尸堆乱戳,“子弹穿过祖母怀中婴儿的头部,打入祖母的胸膛,两人一下没了性命。祖父3根手指被刺刀戳断,父亲臀部也被刺伤,直到4年前去世时伤疤还在。”


这段刻骨铭心的血泪往事,祖父生前反复向任建华讲述。任建华将它深深刻进脑海,又一遍遍讲给下一代。如今,儿子任雪峰是崇川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他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着一届届学生来到纪念碑前,让警钟的回响在年轻的心灵中激荡。


“社区依托清明、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结合党员活动日、学生假期,经常组织党员、新市民和青少年前往纪念碑开展祭扫缅怀活动,引导大家在回望历史中铭记苦难,汲取前行力量。”二桥社区党委书记成烽说,岁月更迭,川猫儿河周边如今崛起一片现代化居住区,新居民占据三分之二,社区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大家共同铭记这段历史。“每一次肃立碑前,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以史为鉴,就是要让‘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信念代代相传。”


这两天,在石陀港伏击战所在地——启东市合作镇,76岁的退休老党员、“百姓名嘴”朱永继正全身心投入“抗战烽火 铁血丰碑”系列宣讲的备课中。作为合作镇关工委“五老”宣讲团的一员,今年暑期他计划为镇上的孩子们带来多场生动讲述,在幼小的心田播撒爱国火种,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6月24日下午,记者跟随朱永继来到位于合作镇达育村的伏击日军首胜纪念地,重温那段抗击日寇的烽火岁月。顺着朱永继的指引,沿着石陀港河一路往北,在介山南桥南百米的河东岸,一座红褐色的纪念碑默然伫立,镌刻着1938年春那段烽火传奇。“这里就是瞿犊当年率部伏击日军船的地方,他们埋伏在坟树园里,正对着石陀港河。”这段根植于乡土记忆的抗战历史,朱永继早已铭刻于心,“10多支枪一同朝敌人开火,游击队员们一跃而起扑向敌船,押船的日军仓皇跳上西岸。瞿部首战日军获胜,打破了‘日本兵不能碰’的鬼话,打消了一些人的恐日情绪,也拉开了启海地区全民抗日的序幕。”


悠悠石陀港河静静流淌,见证了昔日的硝烟弥漫,也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达育村的名字,正是为了铭记一位年轻的抗日烈士——管达育。1925年,他出生于当地一个贫苦农家,1940年投身革命,成为苏四区崇启海常备旅特务营战士,历经保卫掘港等战斗。1943年10月,日军途经达育村,正在开会的管达育为掩护同志撤离,在侦察敌情时不幸暴露。他毅然将敌人引走,不幸中弹倒地。面对敌人逼问党组织情况,年仅18岁的管达育咬紧牙关、宁死不屈,遭敌人再次开枪,壮烈牺牲。


烽火岁月铸就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达育村百姓的血脉,化作建设家园的强大动力。如今,一个民富、村美、风气淳朴的新达育正焕发着蓬勃生机,无声诉说着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瞭望未来。”与共和国同龄的烈士遗孤朱永继对此感悟尤深。1949年,父亲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党和政府的关怀从小便深深烙印在他心中。2009年退休后,朱永继将全部精力倾注在党的知识宣传上,甚至腾出自家住房,创办了家庭党史展览室,开展宣传数百场,成为一名广受赞誉的“百姓名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朱永继语气坚定。对他而言,宣讲抗战历史是永恒的使命。他将矢志不渝地讲下去,让更多人铭记那段烽火岁月,以史为鉴,烛照未来。 


(记者 朱蓓宁 张亮)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