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7-02

10:21

来源

南通日报

三大因素奠定南通早期斗争基础

“南通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始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际。”市委党史办党史编纂处处长周磊对此段历史深有研究。他介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无论是群众集会还是学生运动,南通民众都勇于奋起抗争,形成了早期声势可观的爱国运动氛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南通学子踊跃投身前线救护与宣传义演。1935年,如皋进步青年创办春泥社,持续致力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爆发,南通城乡的抗日救亡运动随之空前高涨。面对日军入侵,徐惊百等27名进步青年自发成立抗日义勇宣传队,编辑出版《军民导报》,奔走于城乡之间宣传抗日,极大激发了民众同仇敌忾斗志。这些行动充分印证了南通进步青年始终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


缘何早期抗日救亡运动能在南通蓬勃开展?周磊认为根基在于三点:一是南通深厚的文教积淀。南通素为文教昌明之地,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等,进步青年辈出,思想开明,勇于担当。二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有效引领。通过秘密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抗日宣传指引正确方向,国民党第111师师长常恩多将军毅然率部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这一历史作用的佐证。三是坚实的民众基础。南通人民素有爱国传统,崇尚和平而威武不屈,民族意识强烈。《军民导报》每期发行量达3000份,覆盖城乡,广为传阅,足见民心所向。“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南通地区坚实的抗日斗争基础,为之后的全面抗战奠定了重要根基。”周磊总结道。


(记者 张亮 孟海燕)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