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02
10:21
来源
南通日报
80年光阴流转,硝烟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在民族记忆深处。南通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抗战的生动缩影。伴随着江海抗战印记的采访过程,我们犹如在时光的褶皱里穿行,不断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生动相遇。江海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红色记忆与英勇故事,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1937年的中国,山河破碎如风中残絮;1938年3月,日军在南通近郊登陆。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回望和触摸那段历史,战争离我们很遥远,却又很近。透过泛黄的纸面、老人的诉说,仿佛能看见:侵略者在肆虐,救亡者在募捐,进步青年在疾呼,抗日义勇宣传队在奔走,抗日武装奔赴前线……面对国难、族危,先烈们用热血当子弹、用头颅做堡垒,书写了那份厚重深沉的家国情怀。
在那段艰苦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必胜信念是照亮黑暗的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由进步青年组成的文艺团体——春泥社,发端于如皋,以苏北救国会的名义编印刊物 《救亡通讯》,创办 《救亡》 十日刊和 《民族解放》 十日刊,犹如一颗颗“信仰的种子”被四散到各地。遥想当年,怀揣赤诚爱国激情的知识学子在春泥社聆听抗战演讲、汲取奋进力量,他们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战救亡的各条战线,让红色星火照亮四方。
岁月奔涌向前,江海儿女的抗战精神、家国情怀在川猫儿河滩、在石陀港等红色地标处得到了新的传承与升华。当我们偶遇自发聚集在“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抚今追昔的人民群众,当我们走进朱永继自建的“党史·永继家庭展览馆”,不期而遇的感动迎面而来。我们深刻感受到: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而是前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坚固基石,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也指引着我们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标。
80年栉风沐雨,祖国山河巨变,这盛世如先辈所愿。今天,我们铭记历史不是铭记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感受信仰的力量、自强的精神,理解和平与自由的珍贵,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朱蓓宁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