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7-08

14:58

来源

南通日报

“充电宝新规”为公共安全打上重要“补丁”

近日,全国很多火车站安检口的长队旁,醒目的提示反复闪烁:“请提前取出充电宝接受检查。”这细微的变化,无声宣告着一个充电宝安全新规时代的到来——6月28日起,无3C认证、标识不清或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在民航和铁路系统被全面“拒载”。


新规的紧迫性,根植于血的教训。小小的充电宝,并非人畜无害的便利品,而很可能成为一颗潜在的“能量炸弹”。锂电池内部化学物质极为活跃,一旦发生“热失控”,高温烈焰瞬间喷涌,在万米高空的密闭机舱内,后果不堪设想。过往的惊魂瞬间犹在眼前:航班飞行途中,乘客包内充电宝突燃,浓烟顷刻弥漫客舱;地铁站内,背包中的充电宝无故自燃,引发人群惊慌奔逃……这些并非危言耸听的杜撰,而是真实发生、足以威胁公共安全的警示案例。新规的出台,以刚性制度筑起安全堤坝,守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为何标识不清、无3C认证的充电宝至今仍在流通?症结在于标准与公众意识的严重脱节。2023年前生产的旧款产品普遍缺乏3C标识,这并非偶然——彼时强制性认证尚未完全覆盖,厂家鱼龙混杂,“劣币驱逐良币”之下,大量“三无”产品涌入市场。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存在认知盲区:绝大多数人竟不知充电宝也有“保质期”!如同食物会变质,锂电池的性能会随着一次次充放电循环而衰减,内部结构老化正是安全隐患滋生的温床。我们能记住牛奶的过期日,却对贴身携带的“能量块”何时步入危险期懵然无知。这巨大的认知鸿沟,正是风险蔓延的沃土。


为破解安全困局,需要从生产到回收全链条考量。欧盟早已将充电宝纳入严格的CE认证体系,强制标注循环寿命及回收标志,我们在监管的广度和执行力上仍有不小的追赶空间。生产者必须肩负首责,确保产品从诞生到“寿终正寝”全程安全合规;销售平台则需严把入口关,阻断不合规产品的流通路径;而消费者亦需觉醒,主动识别合格产品,摒弃“能用就行”的麻痹心态,自觉淘汰老旧隐患产品。唯有三方合力,方能编织严密的安全网。


小小充电宝,实则是现代生活中便利与安全如何平衡的生动缩影。新规的施行,绝非为旅途平添麻烦,而是为公共安全打了一块至关重要的“补丁”。当安检员在机场、火车站仔细查验每一块充电宝的标识时,那专注的目光所及,不只是在执行冰冷的规程,更是对每一位乘客的生命安全负责。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充电宝新规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时代必须直面的深刻命题:科技的便利,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安全基石之上。新规是起点,而非终点:它要求生产者对产品安全终身负责,也呼唤消费者提升自身安全素养。只有当“要我安全”的被动遵守,真正升华为“我要安全”的主动追求,安全才能从纸面的规章条款,内化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下次当你拿起充电宝,不妨多看一眼那小小的标识——这不仅是遵守规则,更是我们为彼此、为共享的公共安全空间,所承担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科技便利的每一次轻盈起舞,都需要坚实的安全基座来托举;而对安全边界的每一次细微加固,都是在为现代文明的大厦,添上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


(顾怡)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