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7-08

15:03

来源

南通日报

纪念碑前,誓词铿锵映初心

6月30日,我们步入通州区金新街道横河公园。沿小径向南前行200多米,中心竖河旁,庄严肃穆的“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在烈日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抬头仰望,这座2012年建成的纪念碑,呈现一团相拥的火焰造型,不仅象征着革命圣火在江海大地上熊熊燃烧,更寓意着江北特委与热血的南通儿女携手共进、历经苦难、奔向辉煌的壮丽征程。


为了开辟江北地区工作,87年前,唐守愚、陈伟达和吴佐成3名特委成员由上海来到南通,第一落脚点选择了金沙。“抵达后,他们在爱国人士、国民党南通县教育科科长姚味香家中召开了第一次特委会议,确立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总方针,为后续斗争指明了方向。”通州区委党史办党史科长杨王军介绍,在金沙江北特委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中,就有姚味香的儿子姚溱。姚溱积极投身革命宣传阵地——特委创办的《大众周刊》,每期撰写短评并主持“大众信箱”问答。“以笔为刃,《大众周刊》作为重要喉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舆论先导作用。”


历史的回响在今日依然激荡。“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当我们采访时,铿锵誓言在纪念碑前响起,海门区消防救援大队海门专联队联合党支部近30名党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此重温入党誓词。这庄严的承诺,仿佛穿越时空,与80多年前先辈们的坚定信念交织共鸣。


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历经三次迁建,每一次迁建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1985年,纪念碑建于原南通县招待所(金沙姚家旧址)大门南侧。1998年,江北特委诞生60周年之际,纪念碑又迁建到通州区实验小学门前。2012年,由于学校路段改造,纪念碑最终矗立在了横河公园的中心。如今,作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市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和通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每年吸引着无数党员、群众前来接受红色洗礼,汲取奋进力量。


在通州区兴仁镇温桥村(原属四安镇,后并入兴仁镇)五组,另一座“中共江北特委旧址纪念碑”与横河公园的纪念碑遥相呼应,共同守护着那段珍贵的革命记忆。6月30日下午,温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青年宣讲员黄金艳向参观者们动情讲述:“四安是重要的革命老区。1940年初,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江北特委将活动中心南迁至此,并在镇上开设‘公兴百货商店’作为秘密联络点,在敌人眼皮底下坚持斗争。”


离旧址纪念碑20多米处,有一栋并不起眼的农家两层小楼。“这是四安开明绅士、时任国民党乡长吴质夫后人的房子。”黄金艳介绍。推开一楼堂屋大门,两边墙壁上的历史照片与资料无声诉说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往事。1940年4月,特委书记唐守愚调离,赵毓华代理书记。危急关头,吴质夫将赵毓华接至家中,对外称其是“自家女婿”巧妙掩护。黄金艳详细讲述:“吴质夫待革命同志亲如家人,照料起居无微不至。当赵毓华身染重疾时,吴质夫心急如焚,遍寻名医救治,最终使他转危为安。”


革命的伟力,不仅源于领导核心,更依托于无数隐秘而坚韧的支点。面对记者采访,市气象局退休高工张艳玲深情追忆起父亲张慎思和姑妈陈瑛的革命往事:“父亲和姑妈是地下政治交通员。1940年7月至10月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搜集敌情、护送沦陷区地下党骨干西去新根据地、联系敌后游击部队及地下党,为新四军东进铺路搭桥。”经过周密筹划,他们在刘桥的老家被确立为重要的地下交通联络站。“每一次护送都生死攸关,父亲和姑妈高度警惕,精心规划路线,必须巧妙避开敌人密布的封锁线和据点。特委的同志们更是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长途跋涉常常磨得双脚全是血泡,只为完成任务。”谈及此处,张艳玲感慨万千,“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拼搏奋斗,让先辈热血换来的繁荣在新时代永续,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记者 陆薇 陈黎


开辟江北


播下革命火种


为开辟江北南通一带敌后工作,1938年8月,中国共产党江北特区委员会(简称“江北特委”)在上海成立。中共江苏省委指定唐守愚(唐绍宗)任特委书记。在此后的两年里,江北特委卓有成效地开展统战、军事、组织、宣传等工作,在通如海启播下了革命火种。


开展上层统战工作


为团结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江北特委以国民党地方上层人士和国民党地方武装头面人物两类对象为重点开展上层统战工作。特委成员到达金沙后,唐守愚与国民党南通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姚味香、金沙区区长俞国澄建立了合作关系,姚宅事实上成为江北特委的驻地和联络机关。转移到马塘一带后,特委在马塘区区长叶胥朝掩护下开展工作,团结了一些开明士绅和爱国知识分子。在南通县温家桥一带,特委成员赵毓华等通过当地的国民党乡长吴质夫作掩护开展工作。在启东,通过抗战支队政治处主任梁灵光团结了爱国人士沈维岳等。


江北特委的主要精力是做好国民党部队的工作,先后派人到特务总队、抗战支队、保安1旅、保安4旅、保安5旅等部开展工作。特委通过掌握部队政训部门的领导权,在部队官兵中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秘密发展党的组织;通过部队的民运工作,在工人、农民、盐渔民、知识分子中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还争取、控制了部分武装部队,使其成为真正的抗日队伍。


组织唐闸抗日武装


1938年11月,在江北特委领导下,中共大生一厂支部恢复建立。通过梁灵光的活动,大生一厂职工王治平被委任为抗战支队南通第1独立分队队长。王治平随即离开工厂到城闸近郊组建武装。大生一厂党支部秘密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部分工人、职员和附近的贫苦农民参加队伍。唐闸地区的一些厂家和近郊的开明地主也捐助了一些钱粮,初步解决了部队缺乏给养和武器装备的问题。


1939年2月,经过陈伟达的活动,大生一厂职员、地下党员宋祖望被委任为抗战支队驻通招兵办事处主任。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宋祖望转移到近郊拉队伍。在党组织的影响和宋祖望的具体组织下,唐闸地区先后有300多名工人参加了抗战支队。在南通第一独立分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第二独立分队、第三独立分队。


抗战支队独立分队名义上属国民党地方部队管制,实际受中共地下组织领导。部队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唐闸北川桥伏击日军、袭击西洋桥伪警察所缴获18支步枪的故事在唐闸一带广为流传。


两年开辟完成使命


1938年年底,江北特委与驻扎在马塘一带的抗战支队建立联系,通过支队政治处主任梁灵光,将合并到抗战支队的原特务总队教导队改编为抗战支队第14中队,江北特委委员陈伟达被任命为中队长。不久,陈伟达将第14中队带往南通县刘桥、石港及唐闸一带打游击。梁灵光还组建了政工队,除唐闸建立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抗日武装之外,还先后在马塘北组织了农民抗日巡逻队,在何家灶一带组建了盐民自卫队。


江北特委建立前,通如海启地区党的有组织的活动已经中断5年。1938年冬到1939年初,特委建立金沙党支部、大生一厂党支部和马塘党支部,马塘党支部后又改为中共马塘区委。通过两年的工作,江北特委在城镇、农村、部队、学校发展了一大批党员。江北特委还先后创办《大众周刊》,开办苏北文化服务社、晓塘书店,开展抗战宣传,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7、8月间,江北特委机关移驻如西。由于新四军在如西一带已经站稳脚跟,为党组织由秘密转为公开创造了条件。1940年9月,江北特委奉令撤销。


江北特委作为江北南通一带党的秘密领导机构,经过两年的艰苦开辟,圆满完成历史使命,为后来新四军和平进驻通如海启和苏中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从此,党的各级组织在南通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


·周磊·


江北特委:特殊使命 功不可没


“从1938年8月诞生到1940年9月撤销,江北特委存在的时间差不多只有两年,但在南通党史上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州区委党史办党史科长杨王军表示。


1938年南通城沦陷之后,国民党部队各打算盘,拥兵自重,既不组织发动群众,又对群众自发的抗日活动进行压制,以巩固所谓的地位。南通一带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把领导南通人民抗日斗争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北特委来到南通,积极发展党员,大力恢复和建立党组织,为抗战凝聚了坚实的组织力量。”杨王军举例:江北特委仅用短短几个月就基本恢复南通县基层党组织;同时在大生一厂吸纳进步工人入党,让该厂党支部重焕生机。


在宣传教育方面,江北特委坚持扩大进步力量,与金沙当地教育界、政界人士合作赢得支持;创办《大众周刊》,建立苏北服务社,发行进步书刊,让党的声音广泛传播,有力地宣传了抗日救亡思想,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在武装力量掌控上,江北特委展现出卓越的策略与执行力。通过打入国民党地方武装特务总队、抗战支队、保安一旅等,成功争取并控制部分部队,使其转变为真正的抗日力量。特委组建并直接领导的抗战支队南通第一独立分队和第七区抗日自卫队,更为抗战增添了强大动力。


此外,江北特委还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特委成员为唐守愚、陈伟达、吴佐成、洪泽、赵毓华、钟民、周一峰等。陈伟达后来担任天津市委书记、浙江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粟裕大将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领导苏中区党委和一师部机关,长期活跃在十总、骑岸一带。“这些领导干部为抗战胜利及后续国家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杨王军补充道。


本报记者 陈黎 陆薇


星火燎原照亮奋进之路


在追寻江海抗战印记的旅程中,江北特委的过往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为了铭记,虽然因为城市改造三次迁建,但通州区始终设法在中心区域保留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为了缅怀,吴家后人虽早就移居北京,但将老家堂屋布置成历史陈列室,并无偿交出家门钥匙,供人们参观……采访中,这些细节也深深打动了我们。是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强的清醒剂。我们不仅要牢记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更要通过纪念历史、反思历史,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凝聚珍爱和平、共创未来的强大力量。


巧合的是,我们采写这篇报道时,正逢中国共产党迎来104岁的生日。百余年的奋斗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更是锻造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翻阅史料、重返战地,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我们仿佛聆听到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之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江北特委的到来,使通如海启地区在中断了5年之久后,又有了党的领导机构。至1940年8月,在城镇、农村、部队、学校,党员人数发展到150多人,有十多个党支部和党的基层委员会。80多年光阴流转,党的组织在江海大地上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红色基因深深地融入南通城市发展的血脉。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中共党员总数47万余人,党的基层组织超2.3万个,成为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核心力量。昔日点燃的星星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势。


硝烟散尽,抗日军民们的忠魂化作江海平原上的精神火炬,永远照亮新征程的奋进之路!


(陈黎 陆薇)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