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7-08

15:21

来源

江海晚报

103岁摊主和他的人间烟火


清晨5时30分,海门区常乐镇麒麟农贸市场还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中,弄堂口一个不起眼的日杂小摊已悄然开张。103岁的龚裕初用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灵巧的双手,熟练地铺开塑料布,将布鞋底、牙刷、打火机、针头线脑等林林总总的小商品一一码放整齐。


中等身材、清瘦矍铄的他,精神头十足。第一名顾客走近,他中气十足的嗓音便划破了清晨的宁静:“你要买点什么?”一笔简单的交易,老人心算流利,找零利落,动作之敏捷全然不似期颐之年。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百岁老人应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景象。然而,龚裕初却选择了另一条路——风雨无阻,坚守这个几平方米的小摊,一守就是40年。这并非生活所迫,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源于他内心深处对“存在感”的执着追寻。


从酒铺少年到“跑供销”:数十载商海沉浮


龚裕初的故事远不止这40年摆摊生涯。龚裕初出生于麒麟镇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虽不富裕,但父亲在街上租铺卖米酒,日子尚算安稳。然而,战乱打破了平静。小学未毕业便被迫辍学的龚裕初在家赋闲两年后,10多岁便跟随父亲学起了卖酒。


“自我有记忆开始,我们家就卖米酒了。”龚裕初回忆道,那段烽火岁月给他留下了深刻烙印。他目睹过日寇暴行,心怀愤恨。父亲立下铁律:酒,绝不卖给东洋鬼子!年轻的龚裕初继承了父亲的骨气和生意头脑,他不满足于守店,主动邀约卖豆腐干、花生米、茴香豆的小贩在铺前摆摊,为顾客备齐下酒菜,生意由此红火,成为街坊邻里记忆中的一景。


1956年,随着时代变迁,龚裕初关闭了酒铺,响应号召加入麒麟镇合作商店,成为一名营业员兼采购员。从个体小贩到集体职工,他感到了责任与压力。“那就是上班,不像自己开店,想什么时候做生意就什么时候做。天没亮就得去,一站就是四五个钟头。”他回忆道。


糖烟酒等百货需求旺盛,龚裕初时常被派出去进货,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去三余、刘浩、青龙港……一天跑下来,衣裳湿透,人累得像摊泥。”有一次去刘浩拉上百斤咸鱼,返程途中,龚裕初累得险些连人带车栽进沟里;在青龙港避让行人,摔倒在人家棚边,幸而只是皮外伤。在合作商店的27年里,龚裕初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和精明的计算能力,每月十几元的工资背后是沉甸甸的汗水。


退休再“创业”:小摊上“书写”人间暖意


退休后,闲不住的龚裕初尝试过做自行车载客生意。几年后,那份对“做生意”的眷恋再次涌上心头。“自20多岁结婚后,老伴钱丽英一直支持我,无论我做什么。”他憨厚地笑着。


40年前,他拿出积蓄,购进了解放鞋、布鞋底、火柴、针线包、松紧带等日用杂货,在麒麟农贸市场支起了小摊。“又找到了当年开酒铺子的感觉。”开张第一天,龚裕初欣喜地对钱丽英说。


这个小摊从此成为龚裕初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敬佩的是,龚裕初每月有近5000元的退休金,足够他富足地安享晚年。摆摊,绝非为了谋生。“眼睛不瞎,耳朵不聋,做得动最好!”老人道出了心声,“不为挣钱,为找‘存在感’。我不去,顾客也许会买不到他们想买的东西。”这份朴素的“存在感”是他生命价值的源泉,是连接他与这个世界的纽带。


于是,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阴雨连绵,那个熟悉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农贸市场的弄堂口。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不熟悉电子支付,老顾客们都会贴心地带上现金,而新顾客则会在兑换现金后支付。


40年的坚守,让这个小摊超越了单纯的买卖场所。龚裕初记得常客的喜好,会在他们到来时主动拿出之前没买成的商品;有人退货或调换,他从不拒绝,总是乐呵呵地接受。“要善待他人,不要占人家半点小便宜”是他的口头禅。这里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交节点,商品交换间流淌着温暖的邻里情谊,织就了一张牢固的社区网络。顾客络绎不绝,不仅为购物,也为看看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问候一声。


规律、豁达与爱:百岁人生的“长寿密码”


龚裕初的生活简单而规律得近乎“刻板”:凌晨4时30分起床,洗漱完,吃好早餐后,5时30分前步行至摊位开张。上午9时许,随着市场人潮散去,他慢悠悠收摊回家。下午或走街串巷活动筋骨,或在屋内仔细清点、分门别类第二天要卖的货品——家中堆叠的塑料筐里,上百双鞋垫按尺码整齐码放,一丝不苟。


每周一次,龚裕初雷打不动地独自乘坐往返近两小时的公交车,前往海门大千商贸城进货。“大千那边的人都认识我,公交车司机也认识我,都很帮忙的!”老人高兴地说,司机们会耐心等他坐稳才发车,这份社会的善意也温暖着他的旅程。


3年前,与龚裕初携手摆摊数十载的钱丽英离世。子女们心疼父亲,多次劝他歇歇,但终究拗不过老人的执着。“只要开心,样样好。”布满皱纹的脸颊上,笑容依然灿烂,话语依然中气十足。为了方便照顾龚裕初,子女聘请了邻居陆阿姨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龚裕初女婿姜汉城介绍,老人身体硬朗,一年到头不吃药,胃口极好,从不抽烟,喝一点小酒,尤其爱吃肉。


街坊邻里常打趣地问龚裕初长寿的秘诀。答案或许就藏在他淡泊豁达的心态里。有几次,拖着满载货品的小车去市场时,鞋垫等物品落了一地,事后发觉的龚裕初只是笑笑:“弄掉就弄掉了,被捡走就捡走了,没关系的。”对待曾收到的假钞,他也看得很开:“生气有什么用呢,看开点就好了,还是健康最重要。”他甚至收摊后,只用彩条布简单盖住货物。“谁想要双鞋底之类的小件,就让他拿走吧,反正也不值几个钱,或许人家有急用呢!”这份不纠结于得失的坦然,正是他快乐长寿的基石。


(记者袁晓婕 黄天玲  通讯员黄启扬)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