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10
13:57
来源
南通日报
韩瑜梅和父亲在试验田里观察苗情(资料照片)。
8日,走进位于海安市雅周现代农业园的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900亩连片稻田如绿色绒毯般铺展在阳光下。“移栽后是水浆管理的关键期,要控制好干湿交替,让根系向下扎牢,这样水稻抗倒伏能力才强。”合作社理事长韩瑜梅边介绍,边熟练地拨开稻叶,观察根系生长情况。
眼前这位动作利落的“土专家”,十多年前还是省外一家电视台的记者。2013年,她跟随父亲回乡探亲时,听说家乡海安正全力打造万亩雅周现代农业园区。这一消息让她心潮澎湃:“农业天地大有可为,我要回来闯一闯!”于是,她辞去工作,牵头成立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南通锦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稻麦规模化种植的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身为一个农业‘小白’,没技术,没经验,当时真有点无从下手。”韩瑜梅感慨,面对高低不平的土地,从未种过地的她一筹莫展。“我边干边学,每年参加市、镇组织的培训,同时接受当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院校专家的专业指导,还经常购买农业书籍自学。”她拿出记者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不断摸索前行,从育旱秧抛秧盘到翻田、栽秧,都亲力亲为。经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内新建的路、沟、渠笔直畅通,土地连成方整的农田,地里的庄稼茁壮生长。
“最开始,周围乡亲们大多是小户经营,他们沿用的传统粗放型耕作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经济效益也不高。”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韩瑜梅意识到,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必须改变,精细化管理才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出路。于是,她划出200亩土地作为现代农业试验田,决心以示范带动作用,为乡亲们蹚出一条新路。
说干就干。在病虫害防治上,韩瑜梅在先后尝试了“稻+蛙”“稻+蟹”“稻+虾”等模式后,根据土壤条件和投放效果,确定了“稻鸭共作”模式:每亩投放12—18只麻鸭,利用其杂食性的特点,在稻田里捕食害虫、啃食杂草,辅之以杀虫灯和人工拔草,在种植中充分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逐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同时,韩瑜梅又发现海安的蛋鸡、生猪养殖规模很大,充裕的粪肥为稻田绿色施肥奠定了基础。“水稻抽穗前施沼液肥,替代复合肥,可以让稻米更加软糯香甜。”她介绍,合作社采用“水肥一体”模式,根据水泵不同大小口径,调整稀释比例,施用适量的沼液肥。这样一来,还能通过控制水稻分裂穗数,提升稻米品质。“粗略估算,每年减少商品肥支出200元/亩、农药支出50元/亩,同时增产13%,亩均效益增加500元。”
“农业不是简单重复的体力活,而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科技活。”她还多次与省内农业科研院所、扬州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采用全自动流水线工厂化育秧、水稻钵苗机插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生态化。面对农业劳动力的短缺,韩瑜梅又陆续投入800多万元,引进无人机、智能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设备80多台(套),建成育秧中心、烘干中心、恒温冷藏中心等功能区。
生产有机绿色食品是韩瑜梅不懈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及其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撑下,合作社出品的“金禾元”牌大米四季供应,收获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稻米质量放在首位,始终将种植面积控制在900亩,水稻产量控制在1200到1300斤/亩。这样通过精细化管理,结出来的稻米大穗沉穗,米粒大颗齐整,口感也更好。”韩瑜梅说。
“农业需要敢想敢干的闯劲,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坚守。”作为一位新型职业农民,韩瑜梅表示,未来将在稳扎稳打做好农田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勇于尝试,积极申请知识产权认证,打响大米品牌,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