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17
15:25
来源
江海晚报
连日来,通州区文博中心内的“从前慢”——通州区“图说非遗”影像特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摄影爱好者。这场跨越数十年的影像对话分“薪火相传”“时光匠人”“时节如流”“市井烟火”四个单元,展出张帮发、捷飞、高飞三位通州摄影家的110幅作品。
“时光匠人”是本次影像特展的第二单元,讲述从事弹棉花、竹编、棕编、打铁、打草鞋、修木船等数十种老手艺、老行当手工艺者的精彩故事,拍摄者是通州区司法局退休干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捷飞。
“18岁时,我参军入伍,开启了14年的军旅生涯。”回眸往事,75岁的捷飞记忆犹新。在军营里,他先在连队锻炼,后调入团宣传股工作。捷飞与摄影干事共事期间渐渐地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2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司法局从事法治宣传工作,拍摄记录了大量的普法工作影像资料。工作之余,捷飞还积极投身摄影创作。
20世纪80年代,捷飞在省、市、县报刊上发表了300余幅作品,并多次获奖。他的镜头视野开阔,目所能及、心有所动,都不轻易放过。“拍摄老行当、老手艺、老作坊专题已有20年,共拍摄了100余种(个)、数百幅图片。”捷飞说。
一对老夫妻相邻而坐,在和煦的阳光下边打茅靴边聊天。这幅暖色调的摄影佳作《打茅靴》,斩获了第22届江苏省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优秀奖。“光与鞋有关的类别,我就拍摄了17种。”日前,捷飞在家中打开电脑屏幕上的文件夹,向记者介绍说。
打茅靴、打草鞋、纳虎头鞋……每幅图片均标明种类、拍摄时间和地点。捷飞介绍,他拍摄的老行当、老手艺、老作坊题材以南通本地为主。
临近古稀之年时,捷飞面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今后将不能驾驶摩托车外出拍摄。“除了本地题材,我还通过报刊、互联网搜寻相关线索,需要到外地拍摄。”捷飞说,那年春节大年初一,他作出了准备学开车的重大决定,并当场向家人宣布:“我要考驾照,将来自驾外出拍摄。”
“当年3月报名学习,10月份就顺利拿到驾照。”捷飞介绍,近年来,他先后自驾到江浙皖等地拍摄老行当、老手艺、老作坊,丰富了素材库。“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艺记录着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有些正逐渐消失。”捷飞说,感觉时间越来越紧迫,必须尽快用影像记录保存。
20年坚持拍摄,个中辛苦自知。“有一年,我从网上搜到一篇游记,提到苏州山塘街有老手艺人修汤婆子。”捷飞聊起了这次拍摄经历,“我就自驾前往山塘街,找到这位老手艺人,经过一番沟通,顺利完成拍摄。”
捷飞印象深刻的还有多次拍摄经历:前往海安大公镇拍摄老手艺人沈宝继补锅;自驾到浙江嘉兴秀洲区洪合镇拍摄老手艺人张雪昌画灶头画;与海安人徐根凡约好在元旦拍摄锔瓷。他坦言,大多数拍摄较为顺利,也有少部分需要费一番口舌才行。
多年来,捷飞凭借热爱与执着,走遍街巷阡陌,用镜头精心记录老行当、老手艺、老作坊的珍贵瞬间和精彩故事。他的作品先后荣获江苏省摄影艺术展艺术类优秀奖、第二届南通文学艺术创作大赛摄影类三等奖,入选南通市第六届摄影艺术展和中日友好交流摄影展等。
许多老行当、老手艺、老作坊渐次隐入历史的尘烟。不过,当下依然有许多手艺人在坚守着,不只为了谋生,更是因为那份难舍的情缘。“我还将继续关注、拍摄,并将这些照片汇总、梳理、编排。”捷飞说。
(记者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