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刘学坚:星夜兼程八十里护送伤员
2025-07-23 15:36:11 来源: 南通日报

老兵故事〉〉〉


“国难当头,唯有革命才有出路。”日前,记者来到抗日老兵刘学坚的家中,97岁的老人在小儿子刘立松的搀扶下落了座,在他沙哑的嗓音中,那段峥嵘岁月仿佛重现眼前。


刘学坚1929年11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泗阳县。战乱、穷苦是那个年代最深的烙印。除了母亲,刘学坚还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一家子挤在透风的土屋里,饥饿如影随形。参军,成了少年刘学坚当时活命的唯一选择。


1944年冬,凛冽寒风中,16岁的刘学坚攥着破旧衣角,站在招兵处前。当部队干部问出那句“识不识字”时,他下意识地点头回应——这声回答,悄然扭转了他的命运。在那个年代,识字的新兵往往被分配到卫生、通讯等技术岗位,不识字的则直接进入战斗序列。私塾里认得的那些字,成了他走向抗战烽火的第一块铺路石。


于是,刘学坚正式加入泗阳独立团,并于1945年2月被分配到泗阳独立旅医院,成了一名护士。


战争赋予医务人员的任务,常与死神擦肩。一次战斗后,伤员激增,部队紧急转移。年仅十几岁的刘学坚被单独委以重任:率担架队将数十名重伤员送往八十里外的后方休养点。一支步枪、一队民工,孤军踏上危机四伏的夜路。


“沿途地主还乡团、日伪武装环伺,一旦遭遇,民工极易溃散弃伤员而逃,到时候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黑暗里,刘学坚神经紧绷如满弓之弦,耳听八方,眼观六路。饥肠辘辘,他就俯身捧饮路边沟水,腹中水声晃荡,步履却丝毫未缓。一路死寂,唯见荒野乱坟处处,如同沉默的警告。


送抵伤员后,他又独自折返追赶部队。日夜兼程百余里,抵达时已力竭倒地。战友急忙呼喊:“不能睡!”他仍一头栽在草地死人堆旁昏睡过去。“一路上担惊受怕,到了部队,一下就放松了。”


参军不久,行军途中的一次偶遇,成了刘学坚心中最深的刺痛。当时队伍路过家乡,路边都是围观的百姓。他猝然瞥见自己的母亲正拄着拐杖,手捧破碗,在人群中行乞。他冲出队列,把从战友那里借来的两三块大洋塞进母亲枯瘦的手掌。部队纪律如山,未及多言,他含泪转身追赶行进的队伍,身后只余母亲凝望的身影在风里渐渐模糊。


“战争年代就是这样,很残酷。你越害怕,越容易死。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刘学坚至今仍记得一些战场片段,“炮弹过来,我来不及反应,一旁的老兵有经验,一拳把我打趴下,将我救了下来。”


战争结束后,刘学坚于1954年转业南通,投身地方建设。硝烟远去,但战场记忆深植骨髓。他常对子女说:“战争很残酷,和平来之不易,所以更要珍惜。”


采访将尽,刘学坚高兴地哼起一首曲调——那是烽火岁月里的秧歌声。声音微弱却倔强,穿透八十年时光,成为一代人青春与牺牲的永恒旁白。


(记者 范译)


[责任编辑: 朱剑 ]
苏ICP备09007541号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