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8-06

11:13

来源

南通日报

不断续写长江大保护新时代答卷

近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4年)》,为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阶段性生态成绩单。这份报告不仅客观呈现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态势,更以科学视角揭示了生态系统修复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注入了新的现实注脚。


禁渔之功,初显于水族之兴。禁渔短短数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的土著鱼类增加36种,2024年监测到230种鱼类。尤其令人振奋的是,长江中游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激增至禁渔前的6.2倍,长江口刀鲚资源量更是2020年的9.5倍。曾经“无鱼”的悲叹正被日益多样的生命律动所替代——长江干流与鄱阳湖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由“无鱼”跃升两级至“较差”,洞庭湖更实现三级跳,首次迈入“一般”等级。这些数字背后,是母亲河正逐步重焕生机的坚定脚步。


然而,生态恢复绝非一蹴而就的坦途。当前部分水域出现的“鱼多了”现象,实则暗藏局部聚集与人为投喂的“驯化效应”,难以反映整体资源的实质性繁荣。公报坦承,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处于“较差”等级,历史上分布的443种鱼类中尚有99种踪迹难觅。更令人忧心的是,中华鲟已连续八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2024年洄游至葛洲坝下的成鱼仅存10尾;长江鲟野外所见个体均来自人工放流;长江江豚亦时有非正常死亡记录。珍稀旗舰物种恢复之缓,是长江生态系统远未复原的无声警钟。


当前拦河筑坝、航道整治等人类活动与极端气候叠加,令珍稀物种的生存危机远未解除。当务之急,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升级保护行动:持续扩大中华鲟人工保种与增殖放流规模,为这一“水中活化石”争取更多生存空间;对长江江豚重要栖息水域实施限航限速,加强受困个体救护,清除水下残留网具等威胁;深入推进长江鲟产卵场修复与自然繁殖试验,重启其种群自我延续的基因密码。每一项行动都需精准施策、环环相扣,方能积小胜为大成。


长江禁渔,本质是一场为民族永续发展奠基的生态觉醒。阶段性成果来之不易,证明“休养生息”是自然馈赠的朴素真理。但这份答卷远非终章——唯有将保护行动推向纵深,将生态优先融入发展血脉,长江才能真正重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生命长卷。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长江大保护承载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当长江旗舰物种挣脱濒危阴影,当生态系统韧性在岁月中重铸,母亲河将以更澎湃的生命力滋养中华文明,为全球大江大河生态治理贡献东方智慧与绿色担当。


(沈玉梅)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