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8-07

10:04

来源

南通市关工委

沉浸式体验:从课堂到田间的跨越

八月初,高温酷暑,热浪滚滚,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往日疯长着的野草此时蔫巴着叶子,倦缩着“身子”垂倒在一边,干渴难耐。然而,走进如东县河口镇荷园劳动实践基地,却是另一番景象。


渐行渐近荷园劳动实践基地的大门口,只见墙上赫然挂着“江苏省关工委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东县实验中学劳动实践基地”等10多块闪闪发亮的铜牌。进入大门,行走在覆盖茂密的林荫道上,宛如走进一道天然长廊,微风吹拂间送来丝丝凉意。河口镇党委书记於维涛介绍,荷园劳动实验基地建于10多年前,占地200多亩,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正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为中小学生打造了一个“知行合一”的成长乐园,孩子们可以在汗水与欢笑中增知益趣,锻炼成长。


穿过林荫道,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正在抽穗拔节,宛如铺展在泥土上的绿色地毯。园主人王建海介绍,这些水稻都是由中小学生亲手栽种的。他指着旁边横卧着的一条“龙”一样的物件说,那是上世纪六七年代农村常用的脚踏式的刮板水车,用于灌溉水稻之用;旁边放着椿米用的木杵、石臼等传统敲打农具,可以让前来参加劳动体验的学生们不仅让体验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更连接着上世纪农耕时代的记忆与乡愁。


在稻田的另一边,一行行田垄,则是刚栽种不久的山芋苗,它们在学生们的管理之下正生根发芽,伸枝展叶。在这里,孩子们用扁担抬水灌溉,用传统工具脱壳碾米,在汗水中感悟劳动的价值。


基地的训练区巧妙地将红色教育融入其中。模拟长征线路上的悬空桥、电子打靶场等,让青少年在体验中铭记历史,培养坚韧品格。走进炊烤室内,40多眼柴灶和20多张大圆桌组成了一所特殊的“厨房学校”,屋顶悬挂的一台台小电脑随时准备为学生们直播烹饪课程。前来参加劳动实践的学生们可以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可进行下厨操作。在炊烤室后边还有一个大池塘,养有许多鱼,学生可去钓鱼,也可网鱼,然后自己宰鱼、煮鱼,自己品尝。园主王建海自豪地介绍,这里最多可容纳五六百人同时进行烹饪实践。


劳动实践与艺术教育在这里相得益彰。施教区内,20多名小学生正在一位女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练习电子琴的指法,那悠扬的琴声余音绕梁,回荡在整个大楼,小学员们一边实践一边感受着音乐的魅力。隔壁的电脑教室里,十多个孩子正专注地学习编程知识,志愿者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正引导他们探索数字世界的奥秘。基地还增挂校外教育辅导站的牌子,走进教室,宽畅亮堂,窗明几净,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一应齐全,为各类教育活动提供了完备的硬件支持。


走进宿舍区,每个房间都有10张上下铺,每个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床上的被子叠得有棱有角,房间内的卫生间像宾馆似的干净整洁。若不是预先知道这里是劳动实践基地,还以为是部队的一所军营呢!


8月5日,南通市关工委一行在如东县关工委副主任吴鼎皋,河口镇党委书记於维涛、组织委员李常亮、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缪华等陪同下来到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教育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南通市关工委校外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顾卫平指出:“这种将劳动教育、红色教育、艺术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基地,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所需要的。” 市关工委副主任黄鹤群对基地以阵地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精准对接青少年成长需求,为他们打造培养兴趣、拓展视野的优质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希望,基地根据青少年的特点与实际,精心设计好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确保活动真正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希望基地能进一步打造品牌,扩大影响,让更多孩子前来实践体验,收获智慧,健康成长。

荷园劳动实践基地以其创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证明:教育不只发生在教室,更在广袤的田野间、在辛勤的汗水中、在快乐的体验里。这里播下的不仅是作物的种子,更是成长的希望;这里收获的不仅是劳动的果实,更是人生的智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这样的实践基地正成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摇篮。河口镇关工委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完善校外教育服务体系,为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更优质的环境。

    

(文/ 黄鹤群  图/ 刘霞珠、唐圣洁、王建海)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