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于健:不要路费要当兵的“三猛”战士
2025-08-12 15:28:55 来源: 江海晚报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档案馆与本报联合推出“铭记荣光 致敬英雄——抗战老兵口述回忆录”系列报道,通过老兵口述、图文记录、实物呈现等,挖掘南通英雄的抗战贡献,抢救一批珍贵抗战档案。今天推出首篇,让我们一起走进“三猛”战士于健的抗战岁月。


“带队冲锋,子弹打中我的脊柱”


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是当时新四军第一师主动向日伪军发起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攻坚战。车桥位于江苏省淮安城东南10余公里,是当时联系苏中与苏北的重要枢纽。


战斗前夕,部队进行了精心部署。我们连是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被安排作为主攻连,攻打南门。


当天凌晨4点,战斗打响了。我们连先后安排了两个梯队的战士去炸城门,但都暴露了。眼见着战士们一个个牺牲,我作为连长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主动带队冲锋,并和副连长贾海坤说好,只管架好机枪使劲打,如果我死了就由他接替我继续指挥战斗。


城楼上,伪军跟日本鬼子不停扫射,火力网非常密,人只能匍匐前进。我爬行了好久才把炸药放到城楼下,拉好一米长的引线后迅速往下滚。没想到这个时候一颗子弹飞来,打中了我的脊柱。当时我就昏迷了,后来是战友把我拉了回去。经过简单包扎,我被送去了后方医院。当时的医疗条件差,伤口消炎只能靠盐水,想从身体里取出弹片得把骨头锯断,我不愿意,宁愿带着伤尽快上战场。


经过战斗,我军全歼了鬼子和伪军,但是牺牲的同志也不少。仅我们连就有23名战士,他们都还没结婚。


我在后方医院休养了3个月后重返战场,不久后参加了南坎战役。南坎位于如东掘港以东,被日军占据多年,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粟裕下令要不惜一切打下南坎。战斗开始后,我们炸掉碉堡后开始枪战,到最后就变成拼刺刀、肉搏战。鬼子明晃晃的刺刀捅过来时,说不怕是假的,但我要求自己轻伤不下火线,打鬼子就要不怕死。最终在与两个战友的互相配合下,我们硬是干掉了3个鬼子兵。


从战场英雄到建设先锋


“我投身革命时才14岁,其实并不懂什么革命道理,只是那时家里上无一片瓦、下无一块地,孤儿寡母过得很艰苦。”于健回忆起80多年前的日子,告诉记者,过去讲有三桩苦:打铁、行船、磨豆腐,他从小就在地主家做豆腐。“别人睡得最香、做着美梦的时候,我就起床了,一干就是12个小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苦,地主的打骂也让于健难以忍受。


1940年的一天,于健偶然遇到一支新四军队伍。“他们穿着草鞋,披着斗篷,但个个精神抖擞。”这个饱受欺凌的少年仿佛看到了希望。他毅然辞别母亲,追了18里路,坚决要求参军。


那时的于健,个子甚至还没枪杆高,部队担心他难以承受行军的艰苦。“首长给我三块大洋让我回家照顾老母,我说‘我不用路费,你们不怕死,我也不怕!’”老人说到激动处,声音提高了八度。时任南通警卫团政委的韩念龙被这个倔强的少年打动,破例收他当了警卫员。


当兵真的苦。于健参军的当夜,部队就行军80里,他的脚上磨出了不少水泡。但是与后来炮火连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相比,这些水泡简直微不足道。几个月后,于健在涟水经历了他的第一次战斗,与日军展开遭遇战。战斗中司令员、马夫个个上阵杀敌,许多战友又先后在自己身边倒下。于健说,血淋淋的现实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赶走日军,中国人才能得以生存。经过战场上的磨炼,于健也逐渐成长为一名猛打、猛冲、猛杀的“三猛”指挥员,还曾受到粟裕的赞赏。


“战斗要不怕死,也不能怕死。”这是于健的信念,也正是因为这一信念,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身上留下了多处伤疤。于健的四女儿于美云说:“他脊柱里至今还残留着弹片,每到阴雨天都会隐隐作痛。”


对于自己能够幸存下来,于健感到十分幸运,他说,太多的战友在十八九岁就牺牲了。“每次战斗结束后,我们都会用布将牺牲的战友从头裹到脚,然后挖个大坑一起埋葬。有的人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回忆时,于健长叹一声,言语中充满了伤痛与哀悼。


残酷的战争终于结束,全国迎来了解放。于健在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我的身体是母亲给的,但生命和成长都是党赋予的,所以我不能和组织提条件。”对于组织安排的工作,于健总是义无反顾地执行。


1955年,于健作为新中国筑路大军的一员,踏上了建造鹰厦铁路的征程。“当时铁路修到哪里,我们就要在附近的山窝里搭帐篷扎营,洗澡都是一种奢侈。”于健说,建造铁路的日子不仅艰辛,而且危险重重,“修建铁路隧道仅靠人力无法打通,只能使用炸药。山石被炸开后,石头四处飞溅,人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砸中,至今我的腿上还留有被石头砸中的印记。”


这条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的铁路在1957年顺利竣工通车后,于健又被调到内蒙古包头,参与农场建设,一年后才被调回南通。“即便回到家乡,他也是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在于美云的记忆中,小时候父亲一直很忙。


1982年1月,于健离休了,他终于不那么忙了。但是离休不离岗,于健又主动担任起社区宣讲员、服务员、调解员,继续发挥余热。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多活的每一天都是赚的,余生要继续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


(作者任溢斌  黄艳鸣)


[责任编辑: 朱剑 ]
苏ICP备09007541号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