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13
11:14
来源
南通日报
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邵某某坠楼身亡的悲剧,撕开了网络暴力这一社会毒瘤的狰狞面目。三个账号连续七个多月的恶意攻击,让这位曾获“河南省优秀妇产科医师”称号的57岁医生陷入“极度无助、求告无门”的绝境,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发出最后的控诉。这一事件不是孤立个案,而是基于当前网络空间乱象频出的状况下,对全社会治理网络暴力的深刻警醒。
网络暴力危害之烈,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在邵医生的遭遇中,网暴呈现出有组织、持续化、跨平台联动的特征。三起医疗纠纷的患者家属在短视频平台“相遇”后互相关注,引来网络水军对邵医生的集中攻击。这些纠纷中,两起已有家属签字确认医疗方案,另一起亦无证据表明医院存在过错,本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却异化为对医生人格的公开凌虐。更令人痛心的是,受害者生前曾两次报警,警方却未及时采取有效处置措施;平台审核机制失灵,放任恶意内容持续传播;医院虽陪同报案却未能建立防护网暴的系统支持。当个体在多重系统失效中沦为“数字孤岛”,悲剧便难以避免。这种摧毁性的力量不仅作用于个体,更在侵蚀社会信任基础。当专业尊严被肆意践踏,当司法救济渠道被舆论审判取代,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公民的权益保障。
根治网络暴力,必须直指治理体系中的责任缺失。其一,平台主体责任严重虚化。网络暴力信息能在抖音等平台持续发酵七个月之久,暴露出内容审核机制形同虚设。造谣者利用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将已被辟谣的“黑料”重新包装扩散,形成跨平台暴力链。其二,执法机关对网暴危害性认识不足。邵医生首次报警未被立案,二次立案后警方仍“未明确如何解决”,其丈夫曾预警“不要不当回事”的恳求竟成谶言。这种处置滞后性,与网络暴力即时扩散、持续累积的特性形成危险错位。其三,单位支持体系存在盲区。医院作为直接关联方,虽在事后成立调查专班,但事前缺乏对员工的心理支持和法律援助机制,未能筑起抵御网络暴力的“防火墙”。
治理网络暴力乱象,需从技术、法律、机制三端协同发力。技术层面应探索身份认证制度改革。前后台实名制的“隐形监管”模式,客观上助长了施暴者的“责任豁免感”。推行实名实头像制度,让网络身份从“匿名阴影”走向“阳光可见”,可有效增强言行约束力——正如网民所言:“为人不做亏心事,何怕上网留真名?”法律层面须强化执法震慑。对构成诽谤罪的网暴行为,更应推动自诉转公诉机制,降低维权成本。机制层面要构建快速响应闭环。政府部门需建立权威信息核证通道;平台应建立高危词预警和跨平台黑名单共享,破除“封号后换壳重生”的治理困境;用人单位则要设立心理干预与法律支援通道,避免受害者孤军奋战。
当键盘成为凶器、屏幕化作刑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这需要每位网民自觉抵制网络暴力,严守法律底线;需要平台企业压实主体责任,筑牢技术防线;更需要执法机关从严从快打击,形成司法高压线。
(瞿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