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15
10:27
来源
南通日报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立秋刚过,漫步南通主城滨江岸线,眼前江豚逐浪、岸绿景美,一张由江海交汇处交出的“绿色答卷”,如今正成为南通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江海大地的绿水青山,不仅是南通人引以为豪的生态名片,也是最大的民生福祉和幸福底色。
近年来,我市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大力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我市被国务院办公厅予以督查激励,是全国首批获生态文明督查激励的9个地方之一,全省唯一;同时被命名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政府主要领导受邀参加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地市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南通作为唯一地级市代表,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上分享实践成果。
生态兴则文明兴,当长江行至入海口,绿色发展理念在黄金水道上激荡出朵朵幸福浪花。
高位统筹,零碳园区前瞻布局
随着“双碳”工作的稳步推进,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低碳零碳试点建设工作。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统筹,将此项工作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海图强激发经济新活力有机结合。
市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探索推进相关试点工作。去年10月,在全省靠前出台《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创新提出能源供给零碳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减污降碳协同化、运营管理数智化“四化协同”的建设路径,确定了首批试点的5个(近)零碳产业园区、12个(近)零碳制造业工厂、5个“数智化”微电网和3个虚拟电厂,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各项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做好服务支撑,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奖补政策实施细则》,提出对验收合格的首批试点产业园区、制造业工厂和“数智化”微电网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的资金奖补,以“真金白银”激励试点单位加快先行步伐。在今年年初推出的“万事好通”27条营商环境提优举措中,提出了“提供绿电供给‘一站式’服务、打造绿电直连溯源体系、提升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能力”三项举措服务企业绿色转型。目前,我市构建了“两站多点”的绿电绿证服务网络,实现绿色电力服务在市、县范围全覆盖,为企业提供绿证申领、绿电交易“一站式”服务。
放大“沿海资源+新型能源”组合优势,我市沿海园区正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东洋口港开发区立足“能源岛、产业港”发展定位,加快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建设,实现气、电、热、冷、氢能联供,以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低碳转型为关键,抓好能源结构调整和工业节能降碳两大重点,全面推进产业、建筑、生态、生活等方面低碳发展。启东吕四港开发区充分利用“深水岸线+广袤腹地”的资源禀赋,瞄准高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靶心”,以“风光氢储多能互补、全链降碳智慧管控”为核心路径,打造集绿色能源生产、零碳制造示范、智慧调控枢纽于一体的临港零碳园区标杆,构建绿色企业、绿色码头、绿色渔港多元化应用场景。
优势转化,能源版图蓬勃生长
南通位于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T形”交汇点,是全国少有、江苏唯一同时拥有江海深水岸线的城市,江海岸线、腹地等资源丰富。
在如东绵延的海岸线上,一排排光伏板静卧于碧波之侧,随着潮汐涨落,光伏板“吸”光“吐”电,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璀璨灯火。三个多月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如东40万千瓦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年上网电量超4.6亿千瓦时,项目还配套建设大型储能站和制氢加氢站,将实现绿电就地消纳、转化应用。国华投资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宗旨,创新提出了“综合能源利用+滨海生态治理”建设方案,项目年平均上网电量46293.4万千瓦时,可满足70万居民一年的用电量。投运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30.94万吨,相当于新增1.5个西湖景区的森林碳汇,可有效助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
2021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开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的要求,全力推动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今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对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开展评估,如皋、如东、启东三地脱颖而出,跻身国家全面实现试点工作目标的县(市、区)行列,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为稳步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实现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试点地区开展屋顶光伏资源全面勘查评估,精准掌握光伏发电可开发资源情况,将分布式光伏分为党政办公、公共事业、工商业和户用4种类别,分类施策、统筹推进,确保试点方案接地气、能落地、有保障。截至6月底,全市光伏装机容量928.4万千瓦,位列全省第二。
打开我市新能源版图,海上风电同样熠熠生辉。这里诞生了多个“全国首创”: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多个“全国首创”;全国首个符合“双十”要求的海上风电场——中广核如东海上风电场;全国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场——三峡如东海上风电场。全市共建成风电场41个,其中海上风电场26个、总装机容量598.3万千瓦,列全省第一。
以海为纸,以风光为笔,南通在黄海之滨勾勒出绿色能源产业蓬勃生长的壮阔画卷。截至今年6月,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1664.6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总量的67.5%。
提质增效,产业活力加速释放
走进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天蓝水清,草木吐绿。作为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企业和市级(近)零碳制造业工厂试点,企业建立超低排放碳管控一体化平台和能碳管理两大数字化平台,对重点工序碳排放数据进行适时收集、统计、分析、监测,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为能耗管理、碳排放月度存证、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12家入选首批市级(近)零碳制造业工厂试点的企业中,既有大型央企中远海运、市属国有企业大生集团,也有知名外资企业斯堪尼亚,亦有中天科技、江苏恒科等龙头民营企业,涵盖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电力等我市主导产业,以点带面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南通中远海运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对1号、2号喷涂车间的VOCs废气处理系统进行余热回收,并同步升级涂装工艺设备,年节能率达11.78%;位于通州湾化工拓展区的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采用中国石油自主技术布局绿氢、绿氨、绿甲醇,与园区周边大型热电厂、钢铁企业跨产业跨领域耦合发展;江苏大生集团去年启动的4.5万锭碳中和智慧纺纱工厂建成后将为纺织行业绿色发展贡献宝贵经验,建设的能碳管理平台结合EMS管理系统,为能耗管理、碳排放月度存证、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浪潮中,我市各行业企业积极行动,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升级,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当前,我市正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每年年初建立省级绿色工厂培育库并邀请专家召开绿色工厂培育和事中事后监管辅导会,年中组织纳入培育库的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名单,跟踪企业申报情况。“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绿色园区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省级绿色工厂96家、绿色园区2个,产业绿色转型路径越发清晰。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探索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我市家纺产业碳足迹标识认证项目和电池(动力电池)产业碳足迹标识认证项目入选2024年省级质量认证创新试点,江苏美罗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获得认证证书。今年以来,积极推广应用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做好政策宣贯和组织发动,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型储能三大特色产业,推荐龙头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参与产品碳足迹核算和标准研制工作,为重点产业碳足迹数据库的形成及产品的核算认证打下基础、积累经验。
岸边青山如黛,江上万舸竞发,水中鱼类嬉戏。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南通以“地处长江下游、工作勇争上游”的担当,将殷殷嘱托化为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坚实步履,抢抓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机遇,加力推进新能源资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布局,全域规划建设零碳园区,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带动产业升级,助力全面绿色转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绿色动能。
(严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