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15
10:41
来源
南通日报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生人社会”带来的疏离感,常常让社区干部走访“走不下去”,居民诉求“浮不上来”。如何破局?唐闸镇街道横河社区探索出一条新路:推行“半小时工作法”,利用上班前、下班后各半小时的“黄金时间”深入网格,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诚叩开心扉。
“碎片时间”解走访难题:从“敲不开门”到“家常话不断”
“以前白天去走访,十户有九户家里没人,剩下的一户也可能因为上门打扰而客气疏离。时间一长,大家心里都‘打怵’。”社区干部高亮坦言曾经的困境。繁杂的日常事务与居民作息“撞车”,让入户走访一度陷入僵局。
转机源于“半小时工作法”的推行。“现在每天提早半小时出门,或者下班后多留半小时,就像带着一把‘金钥匙’。”高亮笑着说。清晨,居民出门买菜、送孩子上学;傍晚,大家下班回家、做饭遛弯。这两个“半小时”,精准契合了居民的生活节奏。
“小邹,这么早啊!今天菜场青菜新鲜,你也带点?”早上七点半,在中港城小区门口,居民何平热情地跟社区干部邹欣楠打招呼。“何阿姨,您上次反映的楼道灯不亮,已经修好了吧?”邹欣楠边回应边记录下何阿姨随口提到的残疾人坡道损坏的意见,现在中港城的第一批残疾人坡道改造已经完成了。像这样的“偶遇”和“串门”,如今在横河社区已成为常态。自“半小时工作法”实施以来,社区干部月均走访户数提升了近40%,收集到的有效意见建议增长了50%,为精准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贴心人”融“生人圈”:从“公事公办”到“邻里闲坐”
社区干部身份的悄然转变,是“半小时工作法”带来的另一惊喜。他们不再是居民眼中“有事才登门”的“官方人员”,而是渐渐成了身边可以随时聊几句、吐吐槽的“贴心人”。
“以前社区干部来,总觉得是来检查或者通知什么,有点紧张。现在不一样了,早上出门常碰到小高他们,就像邻居一样自然,楼道里碰见也能聊几句烦心事。”何平的感触代表了许多居民的心声。
社区干部们利用这宝贵的“半小时”,耐心倾听家长里短:从楼上漏水影响楼下生活的邻里纠纷调解,到为独居老人代办医保卡;从宣传最新的惠民政策,到征集对小区环境改造的“金点子”。一件件小事、一个个难题,在看似随意的“唠嗑”中被发现、被记录、被推动解决。社区干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慢慢融化了“生人社会”的坚冰,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心扉也敞开了。
“小阵地”焕“大活力”:从“空间闲置”到“人气驿站”
“半小时工作法”收集的不仅是问题,更是民心和智慧,它让社区的网格党群服务站真正“活”了起来,变成了凝聚人气的温暖驿站。“益起追光”微项目就是生动的例证。“放暑假孩子天天在家抱着手机平板,真愁人!”去年夏天,几位居民在傍晚的“半小时”走访中向网格员反映了这个普遍担忧。社区迅速响应,将这一需求转化为行动,利用网格党群服务站的场地和设备,在暑期每周免费放映一场公益电影。
“《大闹天宫》!我孙子最喜欢了!”“这片子有教育意义,适合带孩子看。”每到放映日,服务站里总是热热闹闹。居民刘女士带着孩子早早赶来:“孩子有电影看,还能认识小区里的小伙伴,比在家玩手机强多了!”自2024年夏天启动以来,这项源于“半小时”走访建议的“益起追光”红网一件事微项目已累计放映公益电影50余场,惠及居民1200余人次,成了深受欢迎的社区文化品牌。
“‘半小时工作法’的核心是以居民为中心,用笨功夫换真感情,用小切口破大难题。”横河社区党委书记王剑川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干部交流走访中的难点案例,提升沟通和解题能力。同时,围绕居民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拓展服务内容,让‘半小时’的效能最大化,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让横河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的幸福家园。”
(何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