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20
15:34
来源
南通日报
“这里既是烈士的安息之所,更是鲜活的法治课堂。”近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行政庭法官万流兵带领暑期实习生再次来到陵园。看着刻满名字的英烈墙前摆放的鲜花,听着不远处的宣誓声,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眼眶湿润了:“用司法力量守护红色记忆,让法治之光永远照亮民族复兴之路,这就是新时代人民法官的使命所在。”
这起案件源于两年前的一起行政公益诉讼。当地检察机关发现,作为革命老区的某镇,曾涌现诸多革命先烈,政府履行英烈设施管护职责。可令人痛心的是,烈士陵墓处于散葬状态,维护管理极为不便,导致知晓度低、祭扫少、史料编撰不及时。此前,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曾推动解决此事,检察机关也发送相关检察建议书,但相关工作却依旧推进迟缓。
细细翻阅卷宗后,万流兵决定驱车百公里前往实地查看,摸清情况。踏入那片埋葬烈士英魂的土地,眼前景象让他揪心。一些墓冢周边杂草疯长,只露出几截破败、字迹模糊的墓碑。
当时,该镇13位烈士集中安葬,29位散葬在田间地头,其中15座烈士墓未划定保护范围,10座周边环境杂乱,4座存在不同程度损毁。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看到这些数字和满目疮痍的场景,万流兵暗下决心,“这场硬仗一定要打得漂亮,让烈士的英魂不再孤单。”
“一个多月前就提交了整改方案,怎么到现在都没实质性进展?”敲开镇政府负责人办公室的门,万流兵开门见山抛出了问题。
“我们也知道让散葬烈士尽快得到集中安葬,对于维护英烈尊严、传承红色基因有重要意义,规划设计图早做好了,可推进起来难题太多。”负责人满脸愁容,倒起了苦水,“资金到不了位,用地审批卡壳,而且规划的烈士陵园旁是一体化农业观光区,经营户担心建陵园影响生意,工作实在是不好开展。”
“烈士的事刻不容缓,办法总比困难多,联合各部门力量,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回程的路上,一个个快速推进方案在万流兵的脑海中思忖着,回院后他当即向院领导作了汇报。
面对镇政府“资金缺、审批难、商户忧”的三重困境,万流兵创新提出“三步走”方案:法检两长联席会议推动建立联动机制,司法局牵头协调财政与住建部门加速审批,镇政府同步开展商户释法说理。很快,法检两长会议如期召开,“希望我们共同担当好红色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促使镇政府快速建好烈士陵园,实现英烈设施的有效管护。”会议直击主题,就推进管护职责落实迅速达成一致。
马不停蹄,法检协调当地党委、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村委会、居委会等多方力量,万流兵频繁奔走于法院、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间。每次沟通协调,他都全力以赴,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烈士早日安息。
“一纸判决简单,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让先烈妥善安置、英魂浩气长存。请司法局重视烈士墓建设管护工作,积极督促指导,协调财政、建设主管部门尽快落实资金审批和建设工程用地及规划许可工作……”
“在一体化农业观光区旁建烈士陵园,既能开展红色教育、弘扬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又能丰富农业观光区活动形式、提升知名度,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还请您多理解支持……”
万流兵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终于,在他与各方努力下,一个个横亘在面前的难题迎刃而解。烈士陵园顺利开工,经营户的思想工作也做通了,案件也撤诉了。
“历经两年建设的烈士陵园已竣工启用,成为全市红色教育的新地标。”2025年3月,万流兵接到司法局负责人反馈的消息,立马驱车来到现场。松柏掩映下,42座烈士墓整齐划一,一座座镌刻着烈士生平的大理石墓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原址改建的农业观光区增设红色研学项目,昔日纠纷地块变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万流兵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烈士陵园的落成,铭记的不只是战士的荣光,还有他们坚守的信仰。”此时,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宛如烈士纯净的灵魂守护着这片土地。
(顾建兵 杨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