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斌,97岁,家住海门区四甲镇新街村,1943年5月入伍,1949年8月复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农民不怕苦,也不怕死”
我15岁就加入了民兵的队伍。有一次,日本鬼子来扫荡,抓民兵干部。为了躲避扫荡清剿,我们部队转移至南通县忠义镇。没有围剿到我们,日本鬼子便把村子里的房屋都烧掉了,我家的草房子也烧没了。
那时候我就觉得,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去,我们才能过日子。于是,我和母亲说:“我要去参军,要当新四军。”母亲说:“你不要去,打仗就会有牺牲,娘不想你去。”我说:“没有关系的,日本人抓住我们要杀头的。当兵去,既能为人民服务,又能打鬼子,就算战死也是光荣的,我去报国也保家。”后来,我就去参军了,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崇明解放后才回来。
我和同村的两个小伙子从家里出发,一路向西,找到共产党军队在南通的一个指挥点。接待我们的同志问我们:“当兵要打仗,你们怕不怕死?”我们都回答说:“不怕,农民不怕苦,也不怕死,打仗牺牲是光荣的。”毛主席说过:为人民服务,死重于泰山。如果打仗牺牲了,对国家是有功的。
那时候打仗都是在下午和晚上打的。一次打日本兵,太阳快落山了,我们才从王家屯过来,走了80多里路。到了这边先挖战壕、筑工事,做好准备,我们的大炮在排头对着日本鬼子。其实我们和鬼子的炮楼靠得很近,就50多米。到了后半夜,日本人用机枪对外扫射,我们趴在地上没有动;后来冲锋号吹响了,我们就用大炮把他们的炮楼给打倒了。炮楼坏了,日本鬼子往外逃,我方几十挺机枪同时开火,消灭了好多日本鬼子。麦田里好多尸体,河里的水都被染红了。
胜利源于艰苦的训练
1928年春天,马玉斌出生在海门四甲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排行老三。大哥未曾见面就去世了,而后母亲又给他添了对弟弟妹妹。15岁那年父亲去世,加上日本军队经常下乡扫荡,本就揭不开锅的日子雪上加霜,不挨饿的日子寥寥无几。
马玉斌从小就爱听邻居们讲述历史故事,尤其是关于赵云、杨家将这些忠勇之士的传奇。四甲是个革命老区,革命浪潮活跃,红十四军曾在此浴血奋斗,涌现出秦超、唐楚云、仇建忠等多位英雄烈士。这些英雄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
1943年夏初,日本军队下乡扫荡捕捉民兵、乡干,听到风声的民兵、乡干赶紧躲了出去。敌人恼羞成怒,放火烧了村里的房屋,马玉斌家的草屋没能幸免。目睹敌人的暴行,一家人抱头痛哭。“我这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去当兵,被日本鬼子抓住也是杀头,但这是不光荣的,我要上前线杀鬼子,打仗牺牲了是有功的。”
那个年代想去当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要找到共产党的军队,马玉斌早就从当地一个秘密通信站打听到,共产党军队在南通县有一个指挥点。1943年5月的一天清晨,含泪告别母亲后,马玉斌与同村的两名小伙直奔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中午时分到达后,时任南通县县长兼警卫团团长的梁灵光同志接待了他们。“当兵要打仗,你们怕不怕死?”“既然来当兵就不怕死,当兵能保家卫国,为了人民牺牲死也光荣。”“当共产党的兵就要守纪律,不能像在老家这样自由。”“一切听党的话,服从领导指挥。”3个年轻小伙异口同声。
马玉斌在部队住了下来,部队第二天到老家政审后通知他正式入伍,编入第五团一营三连,部队开始教他们识字,开展文化学习、军事训练。
“部队教我们当兵要有纪律,犯错误要处理,严重的要枪毙。”马玉斌说,首长问“苦不苦”,我们都答:“不苦!不苦!”其实训练和打仗都是很辛苦的,凌晨4点半起床出操,吃好早饭上政治课,午饭后是文化课,然后上操场教如何打仗,挖工事掩体,举枪瞄准射击敌人,每周还有一次负重行军,枪、6个手榴弹、被子、五六斤的米袋都挂在身上跑16里路。“打仗更加苦,能连续几晚不睡觉;白天形势紧张,每天都要换地方。”
1943年,占领如东的日军进行了残酷的“清乡”运动,企图彻底清除当地的新四军。秋收时节,马玉斌参加了生平第一次战斗,配合陶勇的一个特务营打伏击,他担任机枪手。战斗在如东县城掘港东区“九门闸”靠海边的一个小镇上打响,以胜利告终。我军乘胜追击,又消灭了日军几个小队,用缴获的全套日军装备武装了自己。此战之后,日军只得龟缩在据点里不敢轻举妄动,日军的“清乡”彻底被粉碎。
日本人投降后,马玉斌参加了解放掘港、兵房、三余的战斗,后辗转徐州、哈尔滨、上海等地,参加了无数大小战斗。由于当时太年轻,背了重物身体透支了,他在1949年8月就复员回乡了,“回来后还吐血了,休息了3年左右才好”。
“现在的日子这么好,都是毛主席的领导和这么多战友流血牺牲换来的。”马玉斌一辈子务农,但30多年前家里就盖起了楼房。“现在农村的老人也有医保,过了80岁还有尊老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群众的胜利,没有如今的幸福生活。”
(记者何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