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8-20

16:26

来源

江海晚报

九旬老人扎扫帚一扎70年

早上五点半,家住海门区四甲镇有余村的九旬老人崔金山推着那辆老旧的三轮车,踏上去往市集的路。后座捆扎着的扫帚随车身摇晃,车轮碾过水洼,在路上刻下三道湿痕——那是七十载岁月里,他重复了数万次的轨迹。


年少学成谋生的手艺


据崔金山回忆,他20岁时,一名兜售树苗的外乡人来到有余村,崔金山看他居无定所,便留他在家住了半个月。作为回馈,外乡人教会了他扎扫帚的手艺。而这门手艺迅速成为他养家的支柱。崔金山大女儿回忆说:“那个时候我已经出生了,家里生活真的很困难,父亲每天就埋头扎扫帚,一担担扫帚换回粮食,稳稳撑起了一个家。”


靠这门手艺,崔金山养活了一大家子。后来,儿女们长大了,相继成家立业,有的远赴他乡打拼,有的在故土建起新宅,老人却始终留在原地,守护着这门手艺的“炉火”。


雷打不动的作息


走进崔金山的仓库,一股陈年的植物香气弥漫开来。这里堆放着老人日夜劳作的成果——上百把扎好的扫帚,展示着老人停不下来的双手与火热的心。


几十年如一日,崔金山的作息表雷打不动:清晨五点半,他准时推车出门,辗转于通州区三余镇、海门区四甲镇的市集之间。“昨天去了三余,卖了17块钱;今天到货隆市场上一把也没卖掉。”他抽着烟,平静地叙述着微薄的收获。“现在要的人少了,以前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百块钱呢。”老人的眼睛看向远方,思绪仿佛回到了过去。每天十点半从市集回来,下午田间短暂劳作后,夜晚的灯光再次亮起,扫帚一把接一把从他手中编织成型。


“看着粗笨,手上活细着呢。”邻居在门口说。崔金山取三股芦粟枝交叉为骨,麻绳在腕间绕出弧线,一勒一收间,帚头便有了筋骨。这双手曾彻夜赶工换孩子学费,而今儿女劝他歇息,他却把扫帚扎得更密实了:“手里不干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选材、捆扎、勒紧……70年光阴,每一道工序早已刻进肌肉记忆。偶尔有小孩好奇张望,他会放慢动作,像当年那个外乡人教他时一样,耐心地演示几下。


刻在生命里的印记


崔金山常常推着他的三轮车出现在有余村一条乡间小道上,一待就是小半天。这里远离国道、省道,他的扫帚摊前无人问津。记忆里这是他年轻时卖出第一把扫帚的地方。


光阴如河水般冲刷记忆的河床,许多往事在老人的脑海里逐渐模糊、淡去。偶尔,他甚至记不清自己的亲戚,也说不清话。然而,当手指触碰到那些柔韧的枝条、粗糙的麻绳,一种无需思索的笃定便自然流淌。那双布满岁月沟壑的手精准地拿起芦粟枝与麻绳,动作流畅如歌。当被问及会做到何时,老人答:“只要手还能动,就做下去。”


(记者黄天玲  通讯员王钰燕)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