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26
14:58
来源
南通日报
近日,微博平台依法对1300余个刻意煽动性别对立的账号采取永久禁言措施,其中包括60个粉丝量超百万的知名账号,这一治理行动迅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还网络空间以清朗,质疑者则忧虑公共讨论的空间受到压缩。事实上,这场治理不仅关乎平台规则的执行,更深刻体现出我们在新时代对优质公共话语空间的追求,对构建健康、理性、文明网络生态的坚定探索。
应当认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发表言论应以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序良俗为前提。性别议题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其讨论本应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性别平等、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与尊重。然而,一些账号为博取眼球、获取流量,故意制造对立、煽动情绪,甚至散布极端非理性言论,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撕裂社会共识、毒化网络风气。此类行为既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符合广大网民对清朗网络空间的共同期待。平台治理正是对这类不良现象的有力回应,彰显了依法管理、科学治理的负责任态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此类网络治理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其生态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刻意煽动对立、传播极端观点,不仅容易误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判断,更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广大网民依法享有合法权益,推动讨论回归理性、聚焦真正的问题求解。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各方共同维护。平台应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优化管理机制,提升甄别和处置违规内容的能力;内容生产者要坚持正确导向,生产更多优质、健康、向上的网络产品;广大网民需要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增强辨别能力,对煽动性、极端化言论保持警惕,积极参与建设性对话。在多主体协同、多方共建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真正营造出开放、包容、理性、友善的网络舆论环境。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不仅是中国之需,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既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沉默的舆论场”,而是在秩序与活力、自由与责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民团结、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
网络空间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有信心,随着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手段的持续进步以及广大网民媒介素养的日益提升,我们必将能够建设一个更加清朗、健康、积极、向上的数字家园。
(沈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