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8-26

15:00

来源

南通日报

释放“中医药+文旅”更大发展潜力

初秋的南通,在“苏超”赛事余韵中铺开一卷氤氲着药草清香的康养诗篇。借“苏超”点燃文旅热的东风,近期,市卫生健康委携手市文广旅局,推出4条中医药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一场动静相宜的身心焕活之旅。


近年来,提起中医药,人们的第一反应早已不只是散发着药香的老字号、望闻问切的中医师,抑或是煮沸的药炉、苦味的药汤。更多的是面包里的肉桂、罗汉果,决明子、茯苓、桑葚泡制的奶茶、咖啡里的陈皮、枸杞等最新“养生伴侣”……中医药文化热浪之所以能兴起,离不开中医药文化与国人血脉天然的亲近性。5000多年来,中医药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相伴相生,形成中国人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阴阳平衡”“相生相克”的哲学智慧,“治未病”的预防理念,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知。它不仅是对抗疾病的医学技术,更是中国人理解世界、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血脉的天然亲近性,已经构成了中医药浸润当代生活的深层土壤。


为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医药需开辟出更多应用场景与产品类别。古人推崇登高望远、远足郊游,在闲暇的旅途中感受自然,修养神形、协调阴阳,其中也凝聚着旅游康养的健康理念和养生经验。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快旅游产业与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目标,通过中医推拿保健、康复养生、商务会展、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方式,有计划地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从“卖药材”到“卖风景”,生活、美学、文旅三者交融的非凡价值,共同构成了中医药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态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魅力。探索如何进一步将“中医药+文旅”巧妙融合,实现破圈发展,对于吸引更多人走近中医药、实现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是根基。中医药旅游将中医药从传统的诊疗场景中解放出来,融入游客的饮食、起居、休闲等日常生活。游客购买的不仅是服务,更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启示和体验。因此,中医药旅游首先要超越诊疗、回归生活,让古老的中医养生智慧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变得更加可触、可感、可实践。美学是灵魂。通过视觉美、嗅觉美、工艺美,让中医药“道法自然”的理念在旅游中得到极致体现。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酒店、民宿、展厅、疗愈空间的设计,引导游客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月下品药茶、晨中舞太极,感悟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宁静致远、阴阳平衡、生生不息的哲学意境和生命美学。文旅是“舞台”。在沉浸式体验维度,通过“场景+内容+互动”,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在主题化路径维度,围绕特定主题设计差异化、深度化、定制化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在产业联动维度,串联起“原产地—加工点—文化点—体验点—消费点”的完整产业链条;在符号消费维度,通过购买药妆药膳、健康食品、文创产品等,将体验和审美物化携带,延续记忆与文化认同;在社群化传播维度,让独特、美好的体验通过社交媒体形成口碑传播,塑造南通中医药文旅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特定兴趣社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医药+”深入挖掘伟大宝库中的精华,推动古老中医药融入现代社会,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开辟健康事业的新图景。


(政青)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