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26
15:01
来源
南通日报
“碧血丹心尽洒山河三敌驱除成解放 苍松翠柏凭依亭墓五星照耀纪功勋”,这是题写在东台三仓烈士陵园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亭正南亭柱上的一副楹联。
这里,见证着苏中苏北地区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的两年;这里,记载着《南通报》穿透战火硝烟的无上荣光;这里,宣告着江海平原抗日斗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东台三仓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新四军一师、苏中区党委、苏中四分区和东台县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为纪念抗战中牺牲的烈士们,苏中四地委、四专署、四分区在第一届英模会上决定,在当地建立一座烈士亭。
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亭坐北朝南、呈五角形,当地群众习惯性地称之为“五角亭”。“红色的五角亭象征着革命先烈的伟大功勋,在红五星照耀下熠熠生辉。烈士亭主体高9.18米,象征着‘九一八’事变,总高度为19.45米,象征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月12日下午,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祝融泉一边带着我们参观,一边介绍,“苏中四分区司令张震东、政委卢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符确坚等联名为烈士亭撰写碑文。亭内上方顶部悬挂的‘烈士亭’匾额由原苏中四分区专员梁灵光亲笔题写,亭内正中立有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块,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亭西侧,有一面镌刻着苏中四分区2259名抗日烈士名字的英名墙。在墙上,我们看到两名南通少年英雄的名字:邢法、袁世晃。
“邢法是原南通县桂莲乡人,袁世晃是原南通县金余乡人。1941年,两位少年在家人支持下积极投身抗日工作,先后被分配到《南通报》当记者,袁世晃还担任报社总务股长。”祝融泉说,“1944年初春,日伪实行‘高度强化清乡’,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但邢法、袁世晃没被敌人的气焰吓倒,坚持按时出版《南通报》激发民众昂扬斗志。当年3月18日,邢法、袁世晃外出采访并去地下交通站收取稿件和资料,不幸被日伪军逮捕。面对酷刑,两位少年英雄宁死不屈,凶残的敌人在两人身上连戳几十刺刀,他们高呼口号从容就义,牺牲时年仅17岁和16岁。”
曾被延安《解放日报》《苏中报》赞誉的“人民领袖白桐本”,也出现在英名墙上。如今,在他战斗过的如东县马塘镇,人们不仅为他铸造了气宇轩昂的塑像,还以他的英名命名了“桐本桥”和“桐本小学”。
“当年在三仓群英会上接受表彰的英模们,部分人在此后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还有很多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祝融泉透露,被表彰为“一等模范工作者”的李桂英,就是后者之一。
李桂英生于1907年、逝于1981年,是如皋东陈双陵村(现尚书村)人,中共党员,曾任李冯乡副乡长。在1942年冬,在施克山、袁广文等乡领导的介绍下,她加入了妇女抗日救国会并担任副会长。
1943年秋天,丁东区武工队两个连,包围了从丁堰下乡抢掠的日伪军,展开歼灭战。李桂英冒着枪林弹雨,独自一人从战场上背下一名受伤昏迷的战士,后又返回阵地找回受伤战士的枪。后来,李桂英又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参加了救护我军伤员的行动,苏中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赠予她“伤兵母亲”荣誉称号。
“奶奶李桂英从小就给我们讲当年新四军战士抗敌杀寇的战斗故事,还有乡亲们拥军支前的佳话。教育我们要勇敢正直,要听党的话、坚决跟党走。她老人家文化水平不高,但会用最朴实的话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通过多方联系,我们采访了李桂英之孙、丁北建筑公司退休职工薛国华。今年64岁的他说起往事,感慨不已:“我们姐弟三人从小就牢记着奶奶的谆谆教诲,一生一世必须爱党爱国,奉公守法、勤恳工作、俭朴生活,一定要将先辈们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好作风、好传统代代传承……”
巍巍五角亭,穿越历史尘烟;滔滔黄海潮,激荡时代风云。
在东台三仓这片曾浸透血与火的热土上,仰望新四军战士持枪纵马奋勇杀敌的塑像,我们仿佛听到了嘹亮的军号声、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和誓夺最后胜利的口号声……
(记者 周朝晖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