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8-27

12:18

来源

江海晚报

盘活闲置“村小”村民就地养老

“我就是朝阳村人,我要在这里养老。”已故独居五保老人孙占宜生前这句质朴的话,道出了无数农村老人对“家门口养老”的渴望。在如皋市丁堰镇朝阳村,一座由废弃村小教室改造而成的微型嵌入式养老院书写着农村养老的另一种可能。当农村普遍面临“不愿离家”与“子女难顾”的养老双重困境时,这个藏在村子里的养老院正悄然改变着部分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图景。


“知道今天你们来,就炸饼给你们吃了。”85岁的赵美兰老人看到我们来,立刻从床上坐起来,高兴地说道在物资匮乏年代,炸油饼、煮蛋茶是招待贵客的最高礼遇,这份刻在老人记忆里的礼仪,如今成了她把养老院当成家的证明。“看见你们来,她很高兴。”养老院负责人陶志红向我们解释。


陶志红走进房间时,赵美兰立刻伸出手——没有生疏的问候,只有自然而然的牵手贴脸。老人脸上的皱纹瞬间舒展开来,像孩子见到亲人般依赖。“院里的老太太们都这样,见了我就想拉拉手、贴贴脸。”陶志红说,这种亲昵不是培训出来的,是家人间才有的信任。


从床上坐起来后,赵美兰便拉起家常。她说:“这里好,她们(指护理员们)对我们也好,你们晚上不要走,留下来吃饭。我们今天吃新菜,厨师长做得很好吃。”赵美兰把养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招呼起客人来。


赵美兰的床铺正对着这间屋子里唯一的娱乐设施——电视机,因为她是这个房间里唯一能“看得懂”电视的人。其他两张床上的老人已经神志不清,看不懂电视里在咿咿呀呀说些什么。


看护赵美兰的护工是一名66岁的阿姨,名叫陈美兰,也是丁堰镇人。她背有点驼,个子比赵美兰还矮,却能稳稳扛起半身瘫痪的老人,在轮椅与床铺间来回挪动。“她对我好,和姑娘(女儿)一样好!”赵美兰毫不掩饰对陈美兰的依赖。


每天15分钟的按摩时间,是赵美兰最放松的时刻。陈美兰的手法不算专业,却足够认真,从膝盖到脚踝,每一寸肌肉都仔细揉捏。“她腿不能动,肌肉会萎缩,所以每天都要按摩。”陈美兰照顾的4名老人中,只有赵美兰能和她交流,更多时候,她是对着神志不清的老人“自言自语”,但她从不觉得枯燥:“都是一个村的长辈,照顾他们就像照顾自家老人。”


从喂饭到洗脚的细致服务


下午四点的朝阳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飘着韭菜合子的香味。98岁的范玉英老人坐在轮椅上,69岁的护理员沈达红正用勺子轻轻舀起饭菜,吹凉后送到她嘴边。范玉英是这里年纪最大的老人,有4个儿女,却因工作忙碌无法照料她。5年前住进养老院后,沈达红就成了她的“贴身家人”。


“洗脸、喂饭、散步、洗澡、上厕所,一样都不能少。”沈达红的照顾细致到每个细节。晚上每隔两小时她就起床喊老人上厕所,“她们脑子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起身,有的连床都下不了,要我扶起来。”夏天到了,她每天都要帮老人冲洗身体,尤其是脚趾缝,“一定要掰开洗干净,不然容易粘连发炎”。


下午四点半,洗澡“大工程”准时开始。护理员们互相搭手,有的搀扶老人走进卫生间,有的推着轮椅将老人送进浴室。老人们坐在特制的防滑椅上,护理员手持莲蓬头,从头发到脚仔细冲洗。12名老人全部洗完澡要花近3个小时。等最后一名老人收拾妥当,护理员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洗澡的同时,厨房的沈继忠正忙着给老人们盛饭。这名69岁的退休厨师曾在社会福利院掌勺多年,如今给12名老人做饭,对他而言游刃有余。沈继忠说,人少的好处是能“个性化定制”——老人牙口不好,他就把饭菜煮得更软烂;有人想吃家乡味,他就抽空做些南瓜饼、炸馓子。


那天,他还创新做了道“炸南瓜花”:刚从院里菜园摘的南瓜花裹上薄薄的面糊下锅,金黄酥脆的香味飘满整个养老院。“老人们活到这把年纪,想吃啥就尽量满足。”沈继忠的话里满是对老人的爱护。


贴近乡土的港湾


丁堰镇朝阳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藏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里,独门独户的一层建筑,没有台阶,老人进出格外方便。走进这里,卧室、厨房、餐厅、活动室一应俱全,最让人惊喜的是院子里的小菜园——茄子、辣椒、南瓜藤长势喜人,这是工作人员打理的“开心农场”。


89岁的张桂芳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的菜园出神。看到陶志红走来,她立刻招手:“把柿子打下来。”张桂芳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很多人和事都记不清了,但看到菜园里的果蔬却能准确叫出名字。“有时候摘了新鲜蔬菜,沈师傅(沈继忠)当天就做成菜,老人们吃得特别香。”养老院创办人顾秀芳说,这片菜园不仅提供了新鲜食材,更给老人带来了生活乐趣。


这个小而精的养老院,如今成了如皋市的养老样板。88岁的陈少亮家住隔壁刘海村,一个多月前,他自己开着电动车、带着行李来“投奔”。“这里服务好,离家又近,想回家看看也方便。”陈少亮的选择,道出了农村老人对养老的核心需求——既不离开熟悉的乡土,又能得到照料。陈少亮这种能够自理的老人每月需缴2400元,全失能老人每月需缴3600元,这是缴费的上限。


周嘉黎是长寿星养老院的院长,兼任丁堰镇朝阳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院长。护理员和厨师都在长寿星养老院进行过统一培训,由她亲自考核。由于这些护理员的年龄偏大,很多操作都需要周嘉黎手把手教好几遍。


这还不是最让她头疼的。她拿起老人床头的护理记录向我们展示,上面的字歪歪扭扭,记录还有缺失。“我们招收的3名护理员都是本村的阿姨,认识的字不多,所以这些记录经常记不全,需要管理员帮助补充。”周嘉黎说补充的过程也是她们对护理工作的复盘。虽然是小机构,但是周嘉黎的管理标准并没有降低。


采访尾声,75岁的李桂芳老人拉着顾秀芳的手反复叮嘱:“你们明天还要来看我啊,要记得啊!”老人的依赖,折射出农村养老的迫切需求。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这一现状:丁堰镇常住人口总数为39822人,60岁以上总人数有15246人,65岁以上总人数有12144人,老龄化程度之深,让农村养老问题愈发紧迫。这座仅有19个床位的村里微型嵌入式养老院打破了农村老人“不愿离家”的养老壁垒,让老人能在故土之上安享晚年。


(记者朱颖亮 顾欣)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