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27
12:23
来源
江海晚报
2017年至2019年,掘港国清寺遗址历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先后出土瓷器、石雕、建筑构件等文物2000多件。
近日,如东县博物馆推出了一款以掘港国清寺遗址出土瓦当为原型的手机气囊支架兼冰箱贴,让千年文物以一种全新而又实用的姿态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如东县博物馆推出的瓦当纹样手机气囊支架兼冰箱贴设计灵感均来源于掘港国清寺遗址出土的瓦当,设计人员参考瓦当纹样线条,融入莲花纹、朱砂莲花纹、兽面纹、花卉纹等4种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以中国传统色进行填色,设计出春、夏、秋、冬4种色系。
这些曾经高悬于庙宇檐头、历经风雨的瓦当不仅是保护檐椽不受风雨侵袭的重要构件,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掘港国清寺往昔的宗教文化与建筑之美。
如东掘港国清寺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建寺者为天台宗高僧行满。这座古寺从行满开山到香火兴盛,贯穿了整个唐代元和年间,是皋东著名佛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虽历经战火纷扰,但它的根脉始终未断,并延续至今。
2017年至2019年,南京大学对掘港国清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址区面积达13700多平方米。目前,掘港国清寺遗址已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去年5月14日至8月14日,该遗址出土的17件(套)文物还曾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参加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有力佐证了如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文化带重要标志性遗迹和交汇点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新潮文创,将国清寺遗址的历史韵味融入日常生活,让大众触摸千年文脉,将古韵揣在掌心、贴在生活里。”如东县博物馆副馆长朱春霞说。
趁“潮”而上,让千年文物“活”在当下
近年来,随着国内文博事业发展和文创产业的崛起,千军万马做盲盒、各行各业搞文创已成为一种风潮。如今,如东县博物馆以瓦当为主题,已衍生出印章、拓片、手机支架等一系列文创产品。
这些文创产品赋予文物崭新的生命力和实用功能,使用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欣赏这些宝藏文物,亲身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历史沉淀,这也让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变得更加生动与具体。
从展示柜到“掌中宝”,多款颇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样式均由如东县博物馆的年轻工作人员参照文物,一笔一画描摹而来。在设计过程中,他们不仅注重产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充分考虑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以手机气囊支架兼冰箱贴为例,通过精细的拓印工艺,瓦当纹样图案得以完美复刻,经重新填色,呈现出古典与时尚交融的美感,且每种纹样都蕴含独特的文化寓意,制作中力求还原神韵。
莲花纹在佛教文化中象征清净与纯洁,文创产品提炼其舒展的花瓣形态和中心莲蓬的细节,旨在为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增添一抹宁静致远的气息;兽面纹以瑞兽为原型,融入人面特征,表现为威严、神秘且震慑力十足的形象,常与消灾等寓意紧密相连,文创产品取其刚劲的轮廓、炯炯有神的双目,着重体现它的力量感和守护感。
行稳致远,探索多元化“出圈”方式
文物是古人生活的见证,凝结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2021年,根据省文物局的批复,如东对掘港国清寺遗址实施回填保护,并建成遗址公园。
公园以展示遗址为核心,涵盖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业态,整体采用“一轴一带”结构:一轴为遗址本体展示轴,一带为海上丝绸之路景观带,融入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元素等,使遗址与周边生活区相结合,实现百姓与文物和谐共生。
“掘港国清寺遗址是如东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如东的历史文化,深切感受其魅力,是我们文博人需要努力的。”如东县博物馆90后工作人员笑着说。
作为新的文化创意载体,系列文创产品的推出只是开始。未来,如东县博物馆将继续以青年人群体作为重点目标人群,更多地思考如何把文物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延伸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让观众特别是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从参观遗址、欣赏文创产品中爱上传统文化。
据了解,这些文创产品将在如东县博物馆后续举办的各类相关活动中推出,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关注如东县博物馆公众号发布的活动通知,积极参与,届时将有机会把这些精美的文创产品带回家。
(记者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