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8-28

14:31

来源

南通日报

同仇敌忾, 艰苦斗争筑起钢铁长城

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历史的记忆依然久久回荡。江海儿女开展的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在通如海启(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地区的抗日烽火中,《江海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重要舆论阵地,不仅记录了军民浴血奋战的历程,更折射出这片土地的人们以信念、团结与行动,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


平原水网间的游击智慧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平原水网地区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最以新四军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称著。


1942年11月11日出版的油印四开《江海报》第4版上,时任苏中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向明所撰《我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两周年》一文写道,“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初,我英勇的新四军一部东进了,为了坚持通如海启的抗日战争!”


向明在文中详细描述了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时间跨度为四分区司令部成立至“八一三”反“扫荡”期间,他称之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大发展时期”。“其间,大量的比较普遍的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开始重新掀起群众抗日运动的高潮……最重要的是从多方面组织与准备打破敌伪大举‘扫荡’的抗日力量,胜利粉碎敌寇‘八一三’的大举‘扫荡’,坚持和保卫我四分区的抗日根据地。”


平原水网地区地势平坦、河汊纵横,既为日军的快速推进提供了一定条件,也为敌后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独特环境。新四军立足这一地理特点,充分发动群众,将军事斗争与民众力量紧密结合,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


1941年7月,日军为实现一举歼灭新四军盐城军部和华中党政领导机关的企图,集结重兵对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扫荡”,总兵力达1.7万人。而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新四军一师、三师紧密配合,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战役协同,在苏中、苏北各地痛击敌人,迫使日伪军几度折返、疲于奔命,大“扫荡”以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1942年6月起,驻苏中日军南浦旅团开展分区“清剿”,苏中区党委、新四军一师和苏中军区调整军事斗争策略,主力跳出“清剿”区伺机进击,数月中相继取得斜桥伏击战、石港攻坚战、谢家渡战斗等战役和战斗的胜利。


1942年秋季,针对敌人“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坚壁清野。在艰苦的斗争条件下,《江海报》由铅印暂改为油印。当时在四地委苏中文化服务社工作的石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的任务是把《江海报》送来的各种信息、新闻报道,予以摘抄后发到各县的分站去。四分区的电台也常有新华社电稿送来。那时的条件极差,一切往来稿件全靠手抄。”


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新四军不仅取得了辉煌战果,而且积累了在平原水网地区协同反“扫荡”的新鲜经验。


封锁线下的灵活抗争


1943年4月起,南通地区军民在苏中区党委、苏中四地委周密部署下,全力以赴投入反“清乡”斗争。所谓“清乡”,即凭借军事优势,综合运用各种力量实行全面进攻,妄图消灭一切抗日力量、实行全面控制,达到“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


如今,位于如东的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资料陈列馆内,一张张老报纸、一幅幅绘画作品以及一个个实物场景,将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生动再现,让后人得以直观感受抗日军民在封锁和压迫下的艰难处境和抗争历程。


据《江海报》记载,为割断“清乡”区内外交通联系、围歼抗日武装、制造抗日军民心理上的恐惧,日伪在“清乡”区周边用毛竹、铁丝构筑起近200公里的竹篱笆“隔绝带”:从南通的天生港向北到丁堰,折向东经掘港至南坎,一路延伸至黄海边的鲍家坝,对“清乡”区构成了一个封锁圈。面对敌人残酷的封锁,苏中军民多次袭击日伪军、烧毁封锁器材,逐渐由小范围的破拆转向大规模的联合破击,直至1943年7月1日晚开展名扬苏中的火烧竹篱笆行动。陈列馆长达七米的巨型幻影成像系统,真实再现了当年苏中四分区军民展开破击战、摧毁竹篱笆封锁线的壮举。讲解员顾玉彦介绍,当晚受制于我方军民的猛烈攻势,日伪军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妄动,眼睁睁看着惨淡经营了3个月的竹篱笆被毁坏殆尽。继“火烧竹篱笆”后日伪军也曾继续补筑篱笆,但遭到抗日军民的反复破击,加之经费不足,毛竹等封锁器材来源困难,在不少地方仅用细竹竿、芦柴一插了事,封锁线已名存实亡。


南坎战役是粟裕将军组织指挥的苏中对日局部反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南坎作战为代表,在南线“清乡”区边缘及“清乡”区内发动的一系列反据点攻势作战的总称。1944年6月27日凌晨,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南坎攻坚战正式打响。同年7月4日《江海报》“南坎战斗特刊”用四个整版全面呈现当时的情景。其中头版“司令部综合战报”《四十天拔除二十八个据点 歼灭敌伪千二百名活捉敌寇三十三名》对南坎战斗经过、战绩统计以及战斗特点作了详细记载。报道总结了南坎战斗五个方面的特点:这次连续战斗是在敌人林立据点与严密封锁下进行的;不但能大量歼灭敌伪而且能大量夺获敌人新式武器;白昼黄昏能选择时机突然动作;创造了大批战斗英雄;能发挥连续战斗的精神歼灭敌人增援。特刊还刊发了战斗故事和英雄人物报道,如《二班长沈汉成》《缴机枪的故事》《战地救护模范——方宗海同志》等;反映根据地军民鱼水情深的报道,《千百群众迎接部队胜利回来》一文写道,“他们(群众)一看见部队来了,就高喊着‘庆祝胜利’‘欢迎陶司令的部队打胜仗回来’‘新四军万岁’……”


据记载,自战斗打响至10月底,为期5个月的南坎战役有力消灭日伪军3000多人,将日伪“清乡”区撕开了一道口子。此次战役告捷,既标志着反“清乡”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也为主力部队最终反攻日伪奠定了良好基础。


铁笔刻画“活的政治课本”


《江海报》是苏中四地委(即南通地区)唯一的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她在漫长的抗日战争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战斗。


1944年夏秋季攻势中,苏中四分区军民和主力部队并肩作战,攻克和逼退大批日伪据点,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决定性胜利。《江海报》1944年11月3日头版头条稿件《“清乡”区伟大歼灭战 消灭阚家庵出动敌伪 活捉三个鬼子缴到两挺机枪》中写道,“10月17日上午,阚家庵鬼子十四名,伪军八名,随同翻译一名,我南通部队早已预先埋伏在险要所在,敌人走到那里,我部队运动上去,把敌伪四面团团围住,先用火力压制敌人,鬼子伪军乱打机枪弹筒,想要冲出包围,我英勇战士,逼上前去和敌人展开肉搏拼刺刀,战斗了一个钟头,鬼子伪军全部消灭……这次战斗是反清乡期间打得成绩最好的一次歼灭战”。同日同版面的倒头条稿件则记录了“清乡”区里半个月打的许多胜仗,“从十月六日到二十二日半个月内,又打了很多胜仗,据不完全统计,打死了三十六个鬼子,活捉鬼子三名,伪军十八个,缴到掷弹筒一个、机枪三挺、步枪二十六支、短枪四支”。这篇稿件还汇总了阚家庵战斗外的其他战绩。


在14年的抗战中,我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军的飞机大炮,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伟大胜利中,敌后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军民团结的有力配合下,游击战有效牵制敌人兵力,为正面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提高全国人民抗战信心具有重要意义。1944年11月3日出版的《江海报》报道了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活捉伪军的故事:“十月十五日,岔河伪军二十多个,下乡绑票,碰到我主力一个排赶来,一个冲锋,伪军回头就逃,被我活捉伪军1个,缴枪1支。王家潭二十多个伪军,22日到刘庄抢粮,我小游击队赶去打,一枪把屋上伪军哨位打翻,冲进去活捉1个伪军、1条步枪。”同年11月11日报道记载了我短枪队奇袭鬼子据点的故事,“10月23日夜,我南通短枪队与四安区小游击队化装突入南通城东门外龙王桥据点,用神速动作,解决敌伪步哨4名……这次战斗,我军缴到三八步枪11支,其他军用品1部”。同日还刊发了《如皋游击战争中逐渐发现好民兵》《我军攻克川港镇 缴获机枪弹筒各一》《余西区队赵班副带花刺杀两鬼子》等多篇报道,详细介绍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敌后游击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那时的《江海报》,是飘扬在通如海启大地上一面鲜艳的旗帜。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说:“你别看不起这些报纸,它有时比我们的侦察员、情报还有用。我们过去打游击的时候,为了得到它,还得付出血的代价……这张报纸,是我们的同志在很艰苦的环境中出版的,他们有时要付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它宣传的是真理,是全国军民抗战的真实情况,也是一本活的政治课本,看了它,可以增强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可以使人不迷失方向。”


从谢家渡伏击战的协同作战,到4万群众火烧竹篱笆的众志成城……每一个铅字、每一处油印痕迹,都是这段历史的生动注脚。透过《江海报》一张张泛黄的纸页回望,平原水网间的游击智慧、封锁线下的灵活抗争、报纸油墨里的精神动员,它记录着胜利的欢呼,也铭刻着牺牲的沉重;它传递着战略的指引,更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通如海启的江海儿女用生命写就的这段历史,终将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昭示来者:团结和信念,永远是一个民族最不可战胜的力量。


(记者 李彤 陈凯文)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