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9-02

14:53

来源

南通日报

家校合作筑牢坚实的“数字防火墙”

新学期伊始,当孩子们背上书包重返校园,一个看似老生常谈却日益紧迫的议题再次浮出水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现象。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孩子们“触网”年龄不断降低,不少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已过早踏入网络世界。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挑战,更是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数据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网游充值纠纷频发,例如一名小学生竟在网课间隙,记下母亲的支付密码,短短三月内充值上万元,这类案例犹如警钟,提醒我们:防网络沉迷工作刻不容缓,单靠一方之力远远不够,须家校联手,为孩子筑起坚实的“数字防火墙”。


防沉迷,首要在于家庭教育的智慧引导。许多家长习惯“严防死守”,没收设备、封锁网络,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引发孩子逆反心理。应倡导“疏堵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家长善用技术手段,给孩子的电子设备安装“成长锁”,开启家长控制模式,明确使用边界;同时,将支付密码严格保管,定期核查消费记录,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教育沟通比强制更有效。与其简单禁止,不如坐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聊聊游戏中的胜负得失、网络世界的潜在陷阱,帮助他们建立“数字免疫力”。例如,制定“屏幕公约”,让孩子在学习、运动与娱乐间合理分配时间,培养自律习惯。这看似小事,却能在点滴中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在数字浪潮中不迷失方向。


学校教育在防沉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应成为网络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要融入生活实践,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会节制。主题班会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被游戏支配的一天”,用真实案例剖析沉迷危害;心理课堂上,师生共同拆解“为什么停不下来”的心理机制,帮孩子认识自我调控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校需丰富课外生活,用篮球场上的汗水、画笔下的色彩、合唱团的旋律,填满孩子们的空闲时光,让真实世界的乐趣超越虚拟游戏的吸引力。这样,防沉迷不再停留在说教层面,而是转化为孩子的内在动力。实践表明,当学校活动设计得生动有趣,孩子们自然会减少对游戏的依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家校协同是筑牢防线的核心力量。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难奏效,只有家庭与学校默契配合,才能形成无缝衔接的防护网。当前,不少地区试点的“家校网络契约”模式值得推广——家长、学生和老师三方共同签字,约定每日游戏时长、周末娱乐方式,并明确违规后的适度惩罚。这种平等约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而非被动服从,从而增强遵守意愿。家校合作的核心是目标一致:家长放下手机,多陪孩子读书谈心;学校优化课程,让课外活动更具吸引力。双方的默契如同左右手协作,既能及时沟通孩子动向,又能共同应对突发问题。数据显示,家校联动良好的地区,未成年人网游沉迷率显著下降,这证明协同机制的科学性。


新学期是成长的新起点,也是防沉迷的新征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既不能让孩子隔绝数字世界,也不能放任他们被虚拟浪潮裹挟。家校合力,就是要为孩子撑起一片清朗天空。家长以身作则,用心陪伴;学校创新教育,丰富生活;双方紧密配合,形成无缝防护。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培养自制力与责任感,成长为数字时代的弄潮儿。这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更承载着民族未来的希望。


(李秀丽)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