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9-02

16:24

来源

南通市中心血站

青春接力:这份"热血大爱"正在年轻一代中传承

七月流火,街头却有群朝气蓬勃的身影格外惹眼——袁艺航、陆王菲、金玉湘、王曦悦、施霁炀、倪陈乐,这几位大学生顶着酷暑宣传无偿献血,身体条件允许时更挽起衣袖以身作则。他们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藏着家风与师风的温暖印记,更藏着一场关于"爱"的接力。


家风:是耳濡目染,更是自然传承

南通一中毕业生王曦悦的成人礼,选在了南大街爱心献血屋。2025年7月21日,刚结束高考的她在长期献血的父亲陪同下完成人生首献,而这早是她"蓄谋已久"的事:从跟着志愿者妈妈街头宣传,到参加血站开放日了解血液的珍贵,再到牵头组建"仁爱小队"带同学喊出公益声,她把父母身上的热忱,悄悄酿成了自己的行动力。


南京医科大学大二学生施霁炀的故事里,藏着另一种默契。8月1日这天,他不仅在北大街爱心献血屋完成第二次献血,还留了造血干细胞样本加入中华骨髓库。作为医学生,他比谁都清楚规范献血的意义:200-400毫升采血能激活骨髓造血,降低血栓风险,献血前的筛查更是免费的健康预警。而这份清醒的热忱,来自父亲常年献血的背影,也来自母亲的"软支持"——哪怕他第一次献血时"先斩后奏"献了400毫升(母亲本建议300毫升),她也只是笑着叹:"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


陆王菲跟着母亲王芸的脚步走了很远。这位苏州大学大一学生,去年高考后就以首献作成人礼,今年暑假不仅自己接着做志愿者,还拉着同学袁艺航一起街头宣传;河海大学的金玉湘、南通大学的倪陈乐也一样,父亲是无偿献血协会理事,他们便自然而然成了志愿者队伍里的年轻面孔。原来最好的传承从不用刻意说教,父母挽起衣袖的瞬间,早已把"奉献"二字刻进了孩子心里。


师风:是校园示范,更是方向指引

这些年轻人的热忱,也离不开校园土壤的滋养。王曦悦所在的南通一中,"仁爱教育"从不只是口号。学校常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今年3月28日还把献血车请进校园,一场"热血传真情"的团体献血里,老教师带着新同事撸起袖子,让她打小就觉得"献血是件光荣的事"。作为团支部组织委员,她带动同学做志愿时的笃定,早被校园里的榜样悄悄"教"会了。南通中学的葛勇兵老师、黄勇医生,是陆王菲、袁艺航、金玉湘记忆里的"热血标杆"。每年学雷锋日,学校组织团体献血时,这两位常年献血的"老将"总会笑着给新同事打气,看他们从紧张到从容,再露出"帮到人了"的欣慰笑容——这些画面,成了学生们心里"公益很暖"的最初印象,后来学校组织去血站参观,他们更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施霁炀的成长里,南京医科大学的氛围藏着推力。这所医学高校里,师生投身无偿献血是常事,今年5月南京市卫健委调研时,还特意肯定了学校"医者仁心"的担当。哪怕他曾因流感错过一次献血,看着学长们挽袖的样子,也默默把"造干留样"列进了心愿清单——校园里的每一份热忱,都在替年轻人把"责任"二字讲得更生动。


青春接力:萤火汇聚,便成星河

长辈们的身影温暖,却也需年轻力量接棒。如今这群大学生正成"新炬火":王曦悦的"仁爱小队"在街头递出宣传单,陆王菲拉着同学讲献血故事,施霁炀用专业知识帮人解疑……他们或许只是鲁迅先生说的"萤火",却在认真地"发一份光,散一份热"。暑热里的宣传声还在继续,年轻的手臂一次次挽起——这份关于热血的大爱,正从父辈传到青年手里,温柔又坚定地走下去。


当前血液库存紧张,A型、O型血已低于最低警戒线以下,临床时刻盼望着您给予他人“生命的礼物”。校园里的献血车常为你停留,市区各点的爱心献血屋也离得不远。这个秋天,不妨让你的青春与“热血”相遇——接过这份接力棒,让你的名字,也成为别人故事里“等了很久的希望”。


(黄立丰)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